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學習筆記:當科學家遇見佛教
。學習筆記:當科學家遇見佛教
第 237 期 2019/04/23
整理 / 陸樓
科學不斷發展,有如攀登高山,尋找宇宙真理,到二十世紀因而誕生相對論、量子力學。台大前校長李嗣涔教授,教近代物理學(量子力學)約三十年,他說:「佛陀於兩千五百年前就講量子力學,只是用不同名詞。科學在攀登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的發現與佛教的核心思想非常契合,有些科學還沒發現的,是因為科學還沒走到山峰,我相信當科學走到山峰的時候,會發現佛陀已經坐在那裡兩千多年了。」
學習筆記:當科學家遇見佛教
以下整理自潘宗光教授於「心靈教育與環境永續論壇」的演講。潘宗光教授於西元 1985、1991 年兩度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被提名為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投身大學教育長達四十年,期間曾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十八年,現為該校榮休教授及榮休校長。退休後投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深入研究佛學,並身體力行。
科學的宇宙觀
曾經很多人問我:「你是科學家,又是大學校長,為什麼會信奉佛教?佛教是不是迷信?」反應出人們對佛教的不理解,其實,佛教與科學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體會宇宙的自然規律,可以互相啟發。
現代物理學概分為三:極大理論、極小理論、萬有理論,它們都否定物質實在論。我們居住的地球非常大,但從外太空看地球則非常微小,所以大與小是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
一、極大理論
極大理論是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用於宏觀世界,包括物質、時空的規律)。他說一般人認為時空是絕對的觀念,空間與時間是實在的,這些都是錯誤的理解。其實,實體、空間、時間是受速度影響,不是絕對的。
(1) 時間的相對性
就像晚上看星星感覺星星就在頭上, 其實星星離地球非常遙遠,它的光可能經過一萬年才到地球,看到的星星是一萬年前存在的,現在不知在哪裡?另一個覺的實例,打雷時,我們先看到閃電才聽到雷聲,其實聲音與光是同時產生。
(2) 物質、空間的相對性
平日生活中我們不易感覺質量、體積、空間、時間的變化,因為一般交通工具的速度不快,若速度接近光速則明顯。例如,使用全球定位系統 GPS,從地球發信號到人造衛星,因為人造衛星在太空中的速度極快,在地球經過一天,人造衛星卻還沒過完一天。兩者每天有十公里的差距,即整個系統裡人造衛星的時間比地球慢一點。
所以,物質實在論是錯誤理解。宇宙時空的大小是相對概念,速度快則距離變近,空間是會改變的。物質、空間時間是一直在改變的。
(3) 質能互等式
質量與能量可以互相轉變,假如沒有這個方程式,就沒有核能了。一切事物都是能量的轉移,總能量沒有增減。所以,宇宙萬有的現象只是能量的轉變。
學習筆記:當科學家遇見佛教潘宗光教授
二、 極小理論
一切物質是由分子組成,在極微小的空間以量子力學(用於解釋微觀世界,說明基本粒子會受到意識的影響)來體會。基本粒子以兩個不同型態存在,一是占空間的粒子,另一是能量波,無論以哪一種形式存在,皆以人類意識而決定。
一般人認為真空是什麼都沒有,但量子力學提出沒有真正的真空,根據真空理論,能量可以轉變成粒子,真空中有能量出來,就會變成一對對粒子。根據這個原理,才有現在物質的存在。例如黑洞,正粒子和反粒子一定同時存在,一個在黑洞裡,一個在黑洞外,從真空產生物質是絕對可能的。量子漲落產生了宇宙的物質。所以,宇宙物質是空中生有,真空本身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不斷生滅的能量。
很多知名的科學家認為我們看到的東西,是受人類意識的干擾,若沒有生命、沒有意識,就沒有真實世界。John Wheeler 認為人的意識是創造所認識、所感受的現實世界,即意識是非常微小的能量,釋放後跟周遭環境產生反應。例如,我看到的紅色,跟你看到的紅色可能不一樣,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是根據自己的意念,不會絕對一樣。
所以意識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不斷改寫自己的命運,人類意識是創造及發展現實世界非常重要的因素。每個意念都影響周邊情況,意念的力量有多大,影響就有多大。若透過修行、打坐等則影響甚鉅。古代皇帝邀請高僧大德一起祈雨,現在看來是有可能的,因為高僧大德的意念強大,聚集一起的確可以影響外在。
所以,宇宙和意識並非各自獨立存在,而是互相影響,人的意識可以影響物質、環境、生活,甚至可以創造及改變世界。人的意識透過修行,意念可以變大,影響隨之變大。
三、 萬有理論——弦論
相對論談的是大空間,量子力學談的是小空間,中間是萬有理論——弦論(解釋一切大小物體,推論多維空間和多重宇宙)。目前還沒有實驗證明這個理論的對錯,但很多科學家相信弦論。
例如,觀賞弦樂團的演奏,拉動弦會產生音調,若個人演奏則不如多人一起演奏好聽。弦論說明,宇宙物質不是粒子或能量,是非常微小的弦擺動而產生不同音調,根據某個規律,弦上的震動愈來愈豐富而變成交響樂,永無休止。
所以一切物質不是實體,而是弦震動產生出來的音樂,能量產生出來的質量。弦論又提出,空間有多重空間、多重宇宙,有很多宇宙是共存的。無論分子、粒子都是在弦擺動時產生的能量,雖然弦論還未進入實驗階段,但不少科學家認為它能統一解釋宇宙。
所以,一切物質現象的成因是很多微小的弦,在某個環境條件而產生出來,當環境改變,物質就改變,條件分散,物質就消失。
學習筆記:當科學家遇見佛教
佛法的核心思想
佛教與其他宗教不一樣。其他宗教有一個創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而佛陀不是神,只是一個王子,透過修行而覺悟,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萬物的神。
佛陀覺悟宇宙的本體有自然的規律,而人的煩惱是源於違背自然規律,好的東西我要擁有,不好的東西我排斥。所以佛陀教我們要減少貪念,減少排斥他人的心態,煩惱就會減少,佛法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回歸自然,活得更安樂自在。
佛教核心思想是因果道理,一切事物一定有產生的原因,配合環境條件後產生結果,不是由神決定。例如,蘋果一定有一個種子做為因,如果種子放在桌上就一直是種子,有陽光、空氣、水等助緣,才能生長成蘋果。
理論上若能控制所有緣的條件,就可以獲得確定的結果。然而,緣是很多條件的組合,我們無法控制每一條件,很多事情不斷發生且互相影響,所以佛陀指出世事無常,因為緣不斷改變,你能肯定明天會怎麼樣嗎?我們都不知道。
世事無常,變化有快也有慢,例如曇花一現的變化很快,滄海桑田就是長時的變化。正因為改變才給我們希望,本來不好的,只要條件改變就可以變好。
另外,個體不能獨立存在一定跟周圍產生關係,就像我們呼吸、飲食等都跟周邊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個體本身也不停在改變,例如,我是誰?我周圍的人如何看待我?我的細胞不停生滅,思想不停改變,因為我不停在改變,所以佛教提出「無我」,沒有固定不變的我。
佛教提出因緣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有些人做壞事卻仍然過得很好,有些人做好事卻很苦惱。所以「若還未報,時辰未到」,什麼時候產生果?端視緣,若緣還沒成熟,善因還未結善果,惡因還未結惡果。但肯定的是持續行善、廣結善緣,未來一定感善果。
什麼是緣起?可分成三個概念:世事無常、無我、空。我們以為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是存在的,但佛陀指出全部是錯的,是無常、無我。《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其實裡面不停在改變。佛陀說「空」,體會了宇宙的奇妙,以空來代表不可思議的宇宙本體。
佛法的空,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而是像量子漲落的真空,蘊藏萬事萬物的相對性,但總量是不增不減。科學家說正能量、負能量互相抵消。佛法說「空中生有」,聽起來很難理解,但科學可以解釋。
學習筆記:當科學家遇見佛教潘宗光教授與福智比丘僧團如英法師(中)及性莊法師合影
佛教與科學核心概念的對比
一、宇宙不可思議
佛教的空,產生無常、無我,但這個理論產生萬事萬物。量子力學提出粒子可以是物質或能量波;相對論提出時間、空間受人改變;霍金教授提出世界的現實依賴於意識。佛說宇宙本體不可思議,用空來代表,空說明宇宙是無常、無我、相對存在,凡夫境界不能明白,菩薩在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中才能體會。
二、萬事萬物 無常無我
佛教指出五蘊(色、受、想、行、識)分為物質與精神部分,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其它四種屬於精神,這些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一切現象,包括身體和精神,也是因為條件凝聚而產生,無論從佛教或科學角度來看都是如此。
三、意識創造宇宙
意識如何創造宇宙?量子力學提出一切現象是被意識干擾影響,其實能量只是互相轉移,但總量不變。佛陀指出一般人的快樂不是自己主宰,因為聽了好聽的音樂,容易受外界的環境影響,心隨境轉,但是透過修行可以把向外攀緣的心轉回來,達到境隨心轉的境界,內心能量變大,就可以影響外面世界。
四、宇宙包含萬千世界
科學家說宇宙有多維空間、多重宇宙,也可能有不同的生命體存在。佛說有十類生命體在六道輪迴,不同生命體是存在的,我們是否相信?我們只能看到人與畜生,看不到天、修羅、餓鬼、地獄。看不到的不要盡說是錯的,因爲有可能是存在的。
佛陀非常有智慧,他說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千個世界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科學在中世紀依然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推翻了長期以來的「地心說」。佛說一微塵就是一個世界,就像從外太空看地球就像微塵。現代科學對宇宙的體會與佛講的比較接近了。
五、西方極樂淨土
很多人不相信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累積無量劫的福德創造的淨土。為什麼念佛號可以往生淨土?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若意念非常強大,這個強大的能量可以轉變為物質,可以創造世界,阿彌陀佛透過漫長的修行,意識變得非常強大,如此,他創造極樂世界與科學觀點並無衝突。
結論與共勉
佛法核心思想——性空、緣起、無常、無我、一切唯心造,與科學沒有衝突。科學理念和佛教思想有吻合之處,從不同角度來體會宇宙的自然規律,殊途同歸。雖然有些人覺得佛教不科學,可能是對佛教思想不理解,做出片面、主觀的批評。
如何面對無常、無我?最重要的是清淨自在的心,當心自在不隨境轉,外境的好壞都沒關係,而且外在的緣,我不能控制,掌握眼前屬於自己的時間,不管成敗,致力當下的事比較重要。透過修行,生活可以安樂自在,外在的成就都是無常,安樂自在的心才是自己擁有的,廣種善因、廣結善緣才重要。
來源:《福智之聲》237 期 第 104 ~ 110 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