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裴頭陀-法海禪師的簡史

妙峰長老網站

 http://chinabuddhist.blogspot.tw/2010/12/blog-post_05.html

 

裴頭陀-法海禪師的簡史

唐代宣宗皇帝的丞相裴休親自送去出 家的兒子,就是後來在佛教史上非常著名的高僧-法海禪師。這位禪師也就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白蛇精鬥法,弄到「水漫金山」的法海和尚。法海和尚在古代著名 愛情小說「白蛇傳」中被形容為一位惡僧,而不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得道高僧,因為在白蛇傳中說他破壞了白蛇修煉成精成人的白蛇娘子與青年許仙的堅貞愛情故事。 此小說後來編為戲劇,在民間廣泛流傳,人們對於白娘子的遭遇深表同情,反之,對於法海和尚也不得不深感痛恨了。

其實這是無聊文人幻想編織出來的怪 誕的神話小說,根本不是歷史事實。但法海禪師卻是一位歷史人物,為唐代宣宗皇帝丞相裴休大人的公子。裴休丞相是一位信佛非常虔誠且深明佛理的一人之下,萬 民之上的朝廷大官,他深感大官的地位雖然崇高,但異常危險,因為「伴君如伴虎」,萬一「不能稱旨」,得罪了皇帝,便隨時被抄斬,自己固然難免一死,按照當 時唐代的王法,恐怕還要株連九族,招來滅門之禍,傷害無辜!他雖權極人臣,但位高身危,無時無刻不提心吊膽,真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居安 思危!他不能不為兒孫後代設想。總之,覺得兒輩對於富貴榮華太危險,不能再貪求了!感覺到這像「刀口之蜜,小兒舔之,難免有割舌之患」,應該避之則吉。因 此裴休大人為了安全計,雖是獨子還是決心把他送去出家,何況此子本來就具「仙風道骨」,「生而胎素」,出生之後,從不沾染葷腥,送去出家,必能修成正果, 造福人群,度人無數,比做官為國為民,功德更大。在這種因素之下,雖然父子情深,不免依依難捨,含悲送入空門,而其子也不辜負所望,後來成為一代高僧。

法海出 家的道場,原是廬山虎溪東林寺。但他出家之後則到處行腳,到處參訪,雲遊四海。當他來到鎮江,見到江中的金山,景觀秀麗,如出水芙蓉,一塵不染,世外桃 源,於是就決心住在山上,安住修行。當他棄舟上岸之後,見到山上有一小寺院,但破落不堪,到處雜草叢生,剩下的僅是一些斷牆破壁,無法居住。原因是半山有 一崖洞,被一條白色大蟒蛇所盤踞,且危害甚烈,人人恐懼,無人敢來遊山,香客亦告絕跡,因此小廟變成無人居住的破廟。

法海禪 師為了安心辦道,於是首先驅除惡蟒,或因禪師德行所感,惡蟒也深知作惡多端,無法與高僧大德對抗,於是不久便悄悄逃離山洞不知去向,金山也從此歸於平靜。 因破廟無法居住,法海禪師便住進蛇洞,一面在洞中修行,一面斬樹開山,整修破廟,真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亦農亦禪,農禪並濟。當時他對著這座殘破不堪的小 寺院,如何重興,如何發展,建成大寺院,他心中規劃,胸有成竹,但經費來源不免令人發愁!他發大心,立大願,虔誠祈求三寶加被,龍天護法加持,如古代苦行 僧那樣,為了表明心跡,便跪在佛前,燃燒一隻手指供佛,以示將此深心奉塵剎的決心。這是苦其心志的大工程,否則很難作到,因指痛入心,一隻好好的手指棉花 包裹,點油燃燒,痛澈心扉,而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功,這種苦行,若是犧牲不足,定力不夠,難以忍受!法海禪師這種苦行功力,真是驚天地而動鬼神,當 下便有感應!

據說他燃指以後,開山拓土之時,竟挖到千隘的黃金(一隘二十四兩), 這當時雖令人驚喜,但他知道這是屬於國有財產,不敢據為己有,隨即報告潤州刺史李奇,李奇上報宣宗皇帝,宣宗知道法海禪師大興土木要在金山創建道場,經費 孔急,皇帝也十分隨喜,於是做個順水人情,慷慨命令李奇刺史把全部黃金交給法海禪師作為修建廟宇之用,這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隨願所成,金從地湧。經費充 裕,不用發愁了,法海禪師可以大展拳腳與大暢本懷了。始初是一座殘破不堪、沒沒無名的小寺院,經他重新佈局、重新整頓,規模宏偉,聖像莊嚴,叢林寶剎,氣 象萬千,名山增色,宣宗皇帝也讚嘆歡喜,並給本山賜名「金山」,寺則賜名「金山寺」,因在本山掘得黃金千隘才得建成規模如此雄偉,氣象非凡之莊嚴寶剎,故 當時宣宗皇帝以黃金來稱此山,並以黃金來名此寺院與事實相符,再恰當也沒有了,且令人不忘因金得寺的事跡,而且這也富有「飲水思源」知恩報德的善意。

金 山之所以享譽中外的名山,主要就是由金山寺莊嚴起來的,這可說寺由山顯,山由寺莊嚴,相得益彰了。金山寺的建築藝術也十分奇特,依山建造,不論殿宇廳堂或 雲房僧舍,檐牙高啄,精工設計,亭台樓閣,鬼斧神工,丹碧輝映。尤其矗立於金山之巔的慈壽塔,高聳雲霄,塔影湖光,碧樹繁陰,白雲點點,使金山幻成飄渺於 雲霞中的一座仙鄉仙境。特別是金山寺雄偉莊嚴,金碧輝煌中,給遊山巡禮者的印象確有「寺裏裹山」的恢雄風貌。金山不但風光如畫,山水迷人,加上它的名勝古 蹟眾多,到了金山,猶如走進世外桃源,佛國淨土,這不能不飲水思源,感恩開山祖的法海禪師了。

在慈壽 塔西側下的懸崖上有「古法海洞」,就是當初開山祖法海禪師一直在此岩洞修苦行,傳說直到他圓寂之後,他成為一尊肉身菩薩,弟子們為他敷金變成金身,也仍然 供在此一岩洞之中直至千百年後,金身腐化,後人才雕刻石像,也仍然供在此一岩洞中。後來就稱此為「古法海洞」,現已成為金山眾多的名勝古蹟之一。

法海禪 師姓裴,世人稱他裴頭陀,他是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為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裴休的兒子。他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原是高官子弟,不但沒有染上絲毫富家子弟的惡 習,而且出家以後,竟過著苦行僧的生活。這種生活是反常的苦行生活,近乎於歷史上越王句踐的臥薪嘗膽的生活,自我克制,自我摧殘,磨其筋骨,厲其心志,難 怪當時被稱為「裴陀頭」。頭陀是梵文,義譯「抖擻」,抖擻即振作精神,消除煩惱。因為出家學佛之後,當離憒鬧,不樂飾好,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限度,滅絕貪 求,戒諸憍慢,過著最刻苦、最清淨的生活,破迷啟悟,以追求無上菩提為願景。   

頭陀有十二種勵志之苦行:

一、住 阿蘭若:梵語阿蘭若義譯寂靜處,這是過著獨居生活,不是像叢林大寺院上百上千住眾住在一起,過著集體生活,作息起居,集體活動。阿蘭若生活恰好相反,過的 是茅蓬生活,是住於寂靜空閒之處,身離憒鬧,心離塵欲,孤君寡人,作息起居,獨斷獨行,精進道業,永絕攀緣,全心專注,求無上道。

二、常 行乞食:意思說,頭陀行者經常或永遠過著行乞生活,不論遇到多麼惡劣的情況之下,也不改此常態。比丘本來可受別請或專人供養,不一定要經常乞食,但頭陀行 者則決定不受別請,不受專人供養,因頭陀比丘乞食是出於不得已,為了助成道業,不得不藉乞食來資養色身,非為貪求美味資養。因此頭陀乞得飲食,不論好壞精 粗,絕不起分別心、增減念。甚至荒年,乞求不到飲食,空缽而歸,飢不得食,亦不生厭嫌心或怨恨念,得與不得,心常平等,默默受苦。

三、次 第乞食:這是依據佛制,比丘乞食,可以依其次第從第一家乞到第七家,不能選擇,不分貧富,不分貴賤,次第而乞;即使乞到第七家,都得不到道糧,也只好捱餓 了。這種乞法是頭陀行者要行平等慈,不捨貧就富或捨富就貧;若有貧富心,這是分別心而不是平等心,頭陀行者不貪美味,不輕貧重富,一律平等,所以要次第而 乞,平等結緣。

四、一 食:一食就是日中一食,上午不食,過午不食。佛法專門術語,上午食名「小食」,過午食名「後食」,小食與後食,給施者增加麻煩,也給自己增加困惱。修行者 住在郊外的寺院要跑到城邑或村莊乞食,要走很長的路,一來一去,浪費不少時光。若是三餐都要乞食,整天為稻梁謀,哪來時間可以安心修道呢?所以頭陀行者為 了顧全道業,把生活壓縮到最低限度,只日中一食,騰出其餘的充裕時間,好安心辦道。

五、節 量食:這是頭陀行者為了利他,也為了健康的需要,把乞來的飲食分為三分。一分佈施其他飢餓者,這是分甘同味,救濟貧乏,為慈悲行的實踐;又另外弄一分摶 食,到曠野中,置於淨石之上,以便與禽獸鳥雀結緣;若是不見有貧乏者來,也只能食用三分之二,要保留一分,不可以全部吃掉。這樣節量知足而食,身心可以得 到輕安、平穩、健康、消化順暢、減少病患,不廢道業。若不知節量,貪食無厭,腹脹氣塞,消化不良,將妨礙道業,故頭陀行者實行節食。

六、過中不飲漿:漿是果汁、糖水飲料之屬。因為頭陀行者過的是苦行僧的苦行生活,為了苦其筋骨,強其心志,在生活上、意志上作自我克制,不讓自我的慾望膨脹滋生,以免欲樂天性蠢蠢蠕動,而造成貪之無厭,不能心一境性專精修持善法,腐化道念,所以午飯過後,果汁也不可貪著。

七、弊 衲衣:亦稱糞掃衣。因為頭陀行的苦行功德,為了淨化貪念,不貪服飾,不求新衣、好衣,只向聚落中人家遺棄的陳舊衣物,撿來再三洗滌,令其清淨縫補而成的又 陳舊、又厚重的「百衲衣」。秋冬穿著也許可以禦寒,若是時至春夏,悶熱的天氣,又厚又重,那才是苦不堪言的受活罪了!但頭陀行著為了道業精進,願受此苦。

八、但 三衣:所謂三衣即佛制的九條、七條、五條而縫成的袈裟。頭陀行者除了這三件衣服之外,可謂身無長物,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因為頭陀行的苦行僧為了少 欲知足,減少慾望,減少貪念,把衣物減至低限度,不能像白衣-在家弟子可以積蓄款式眾多的衣物,那會滋長貪念,不合佛制。

九、塚 間坐:這是頭陀行者修行禪觀,要選擇塚間坐。塚間就是埋葬死人的墳場,為什麼要選擇埋葬屍體的墳場來作修行辦道的場所呢?因為無常無我的觀門是初修佛法的 重要課題,這種場合能令行者厭離生死,超越三界。因為印度風俗處理屍體有火葬、天葬,天葬即把屍體拋在露天的停屍場,讓禽獸爭食。頭陀行者常在塚間靜坐, 可以見到死屍膨脹、腐爛、臭穢狼藉,於心理上自生無常、不淨之想,引發出離心,強化祈求解脫之念,故塚間也是苦行僧的道場。

十、樹 下坐:頭陀行的苦行僧,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是生活禪,無一不與禪心相應,斷除煩惱,而達到修行證果的效應。有時到處行腳,有時到穢污、恐怖的塚 間坐,有時在樹下坐。在樹下安詳恬靜,修習禪觀,思惟正道如佛祖當年六年苦行的磨練之後,即到菩提樹下,行深般若,降伏魔軍,證道成佛、轉法輪、度眾生、 甚至般涅槃也在菩提樹下,可見樹下坐是佛門的古家風。頭陀行者行佛所行,學佛所學,希望在清淨樹下親證道果,所以也要模仿佛祖在樹下打坐禪觀。

十一、露地坐:即離開屋宇,無遮無掩,坐在坦露的空地上,在露地上坐禪入定。若在清晨,烈炎未出,氣宇清新,涼風習習,身心安詳,易入定聚;若在夜晚,月光皎潔,點點繁星,萬籟無聲,是禪修最佳的時候。

露地坐 在大乘佛法更有深意,因妙法蓮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又說:「無常之火燒諸世間」。露地坐就是暗示已經逃出火宅,離開了危險地帶,安全有保障 了,露地坐是比喻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慈悲、智慧的救濟,令一切眾生得到超越熊熊的生死火宅,得到佛地清涼的解脫,福樂自在。

十二、 但坐不臥:四威儀中,臥最舒適,故世上各國民眾白天工作,夜晚工作之餘,必爭取睡眠,排除疲勞,補充精神,恢復體力。睡眠最大缺點,能令人昏沈、令人懈 怠,但以苦行為磨煉意志的頭陀行者,為了救濟這兩大缺點,故特別訓練,脅不至席,常坐不臥,使心境保持清明,破除昏沈,慧燈永亮,懈怠絕緣,精進不已,這 才符合頭陀的抖擻精神。

以上所 列的十二種苦行,無一不是堅苦卓絕,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活,這一切也無一不是激勵意志的良藥。像這樣一位高官子弟裴公子法海禪師高貴如金枝玉葉,出家 之後,竟能放下身段,降尊降貴,選擇最苦的行門,過著非人的苦行生活,像太子出家的佛祖那樣,犧牲一切,捨棄一切,難能可貴,太偉大了!

金山寺後來改稱「江 天寺」,為清代康熙皇帝陪皇太后來金山朝山進香祈福時親筆所題,從此金山寺便改稱為江天寺了。這是一座聞名中外的禪宗古剎,中國重禪修的僧人來此安住禪修 的很多,因此人才輩出,曾有一夜之間有十八高僧明心見性、開悟得道的紀錄。此寺始建於東晉,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澤心寺,南朝、唐朝初年稱金山寺。 總的來說,開山祖是法海禪師,即被稱為裴頭陀者。我們身為後輩,應該表示飲水思源,懷恩感德的敬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