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羊奇怪的叫聲,慘過人叫


慘叫雞

查水表

本太君要红烧毛泽东尸体 去为野狗吃!把畜生邓小苹 的尸体扔进粪坑!!!

日本万岁!!!!

  • 1楼
  • 2013-08-28 20:19

尖阁诸岛是日本的 支那滚出去 否则习近平死个亲妈!!!

  • 2楼
  • 2013-08-28 20:19
哦,

  • 3楼
  • 2013-08-28 20:20
你不怕查水表嘛

收起回复
  • 4楼
  • 2013-08-28 20:20
震撼我大和!!!!!!!!日本万岁!!!!!!!!!!!!!!

  • 5楼
  • 2013-08-28 20:21
我靠啊,你这是炒作?

收起回复
  • 6楼
  • 2013-08-28 20:21
删前留名 小黑屋走你



   --さくら  あなたに出会えてよかった

  • 7楼
  • 2013-08-28 20:21
又一傻逼!

  • 8楼
  • 2013-08-28 20:21
哦? 这么有想法··和我学吃翔吧

  • 9楼
  • 2013-08-28 20:21
又见骗回复

收起回复
  • 10楼
  • 2013-08-28 20:22
  • 1125063495: 他是日家吧的媚日狗 不是骗经验
    2013-8-28 20:23 回复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修淨土的人,極樂蓮花上有名字

淨空法師:修淨土的人,極樂蓮花上有名字
發布:自性半居士 [全部文章 空間 留言]   日期:2013-5-29 11:20:00   閱讀:   收藏
分享到: 0
提示:繁體版為簡體版的濃縮版(不含評論和相關文章),如果需要看全版,請將域名中的big5改成www即可。

 


在 圓瑛法師《講義》裡,他老人家引了兩個人,一個是宋朝可久大師,這位法師常常念《法華經》,雖然念《法華經》,他求生淨土。這不足以為怪!我們在《無量壽 經.三輩往生》第四段裡面所看到的,凡是修學一切大乘佛法,回向求生淨土,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樣接引,統統都得生,可見這個法門真的是非常廣大。他功夫 真的成就了,他是坐著往生的,確實是死了三天,他坐在那個地方還沒有入殓,他打坐走的,氣真的沒有了,三天。
三 天之後,他又活過來,他老人家回來了,告訴別人他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他說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這就證明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真 的,不是假的。最近這些年來,大概也不少年了,聽說有個小冊子流通得很廣,說有個法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把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也寫得很清楚、很多。我們 跟經上一對照,不一樣,這個就靠不住。假如是真的話,應當跟經上講的完全相符。
他說我們世間修淨土的人,他這是親眼看到的,蓮花上統統標示著名字,確實蓮花上有自己的名字。功夫念得好的,那就是上品往生的,是金台,蓮花裡面像蓮蓬一樣的台是金色的,這是上品生的。
他 說有成都廣教院的老和尚,他看到名字,這個老和尚還沒有往生,但是他在七寶池裡看到他的蓮花,上面標著他的名字,是金台,可見得這個功夫好!另外還有明州 孫十二郎,以及他自己本人,這都是金台。他說標銀台的,次一等的。我們在淨宗歷史裡面看到,從前懷玉法師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拿著蓮花是銀台。 懷玉禅師一看,心裡很難過,我這樣的功夫,往生的時候才得銀台,為什麼金台我拿不到?他這個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走了,就不見了。於是乎就拼命再用功夫, 日夜不斷的念佛,念了七天七夜,阿彌陀佛來了,果然拿的是金台,他就跟著去了。
不 是阿彌陀佛換一個金台來接引他,是他的功夫達到了。這才是真的,咱們世間一切都是假的,一樣都帶不走,只是找麻煩,決定沒有好處,所以教你萬緣放下,一心 念佛。我們要爭取的,像懷玉禅師就很了不起,他是力爭金台,果然被他爭到了。這些都是些事實。銀台,他說有明州徐道姑。他是把看到的情形向大家說完之後, 眼睛一閉就走了,這次走了之後,沒有再回來了。以後孫十二郎往生的時候,因為他預先說過,往生時是金台來迎,他的瑞相是天樂鳴空,大家聽到有天樂來迎接 他。徐道姑這是銀台往生,也感應到異香滿室,走的時候她的房間裡頭有香氣,好幾天都不散,有這些瑞相。可以印證這一段的注解,確實有這樁事情。
另 外他又引一段,講越國夫人領導她家裡面的丫環統統專修淨土,統統念佛。以後就有一個丫環往生,這天晚上,這是在夢中,這個丫環托夢給她,向她道謝。她告訴 她,她往生淨土了,非常感激夫人平日教導她們念佛,她才能夠得生西方。夫人就問她,西方真的到達了嗎?她說真的。她說你能不能帶我去看看?這是夢中的境 界。她說可以。她就帶著夫人一道,看到七寶池,看到寶池裡面的蓮花大小不等,不但大小不等,枯榮也不一樣。於是乎她就問這個丫環,這是怎麼回事情?這丫環 就告訴她,世間修西方淨土的人,念一發,這是真心想生西方,寶池裡面就有一朵蓮花。
如果他非常精進,他這蓮花就愈來愈大,光色就愈來愈好;如果他懈怠懶惰,這個花慢慢就枯萎了。
如 果他退了心,或是改修別的法門,這個花就枯死,就沒有了。所以在這個寶池裡面看,西方極樂世界其他東西都是沒有生滅法,真的是永遠常住的,唯獨七寶池的蓮 花是有生有滅、有枯有榮。原因那是十方世界念佛人所感的,與阿彌陀佛不相干。唯一可以看到枯榮生滅的,就是寶池裡面的蓮花。
夫 人就曾經看到,有個像是作官的人,穿著朝服,那個蓮花非常之好。她就問她,那是什麼人?她說那是楊傑。楊傑還沒有往生,真的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 生。因為真的生到西方世界,他的相貌,《無量壽經》上講得很好,跟阿彌陀佛一樣。他還沒有生,影子已經在那裡面,已經可以看得出來,不但是有你的名字,你 的形狀好像照片一樣也都在那個地方。這非常奇妙,不可思議!以後又看到一個,這丫環給她說,那是馬圩。名字都很清楚。夫人就問,我將來生到什麼地方?那丫 環指著一個很大的蓮花,金台。你看到沒有?那就是你的名字,已經在其中了。這是上輩往生的,她確實已經成就念佛三昧,有這樣不思議的感應。這是證明蕅益大 師這一段文裡面所敘說的,是確確實實的事實。
同樣一個道理,我們今天如果是真心念佛,懇切求生,我們雖然沒有見到七寶池,沒有見到這些蓮花,想必也跟經上所說的一樣,我們應當有這個信心。
至於感應,不要求。為什麼?求感應叫打閒岔。我們要求的是一心不亂,求感應就把一心擾亂了。只要老實念下去,不求神通,不求感應,到時候水到渠成。我們自己很明白,蓮花一天一天長大,光色一天一天鮮明,這個實在講是可以能夠覺察得到的,好像能夠體會得到。
 



本站倡導初學者通過讀誦《地藏經》消業,提供《地藏經》供迎請:http://big5.xuefo.net/fobao/fobao_42.htm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用心去做,隨緣結果。學佛網,您身邊的網絡學佛修行道場,我們時時刻刻就在您的身邊!
學佛網 (2004-2013)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只要努力,最後就會成功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913/101888.htm

清大彭明輝:年輕一代被四五年級犧牲 還背草莓族汙名

點評:把前人的薪資除以3,或物價乘以3,就好比現代人的處境。
記者黃郁棋/綜合報導
清大畢業生出走澳洲當「台勞」的文章,12日傳遍台灣大街小巷。許多人對此十分感嘆,原本的外勞輸入國台灣,曾幾何時變成了勞工輸出國。清大教授彭明輝替年輕人叫屈:「最豐厚的利潤都掌握在四、五年級手上,年輕人一輩子只能當奴工,還得被抹黑成草莓族,承擔所有責任!」
▲現在越來越多人去澳洲打工。(圖/StudyDIY
現代台灣青年,真的如此不堪一擊、如此「草莓」嗎?清大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在自己的部落格替年輕人抱不平,他認為許多「上一代」的人習慣拿自身年 輕時的狀況做為例子,質問年輕人:「我們年輕時當黑手、水電工、廚房小工都願意,你們現在為什麼不願意?」卻忽略了社會背景的差異性。
三十年前沒有大賣場與全國電子,水電工出師以後,可以自己當老闆開水電行或電器行。三十年前沒有像現在龐大的餐飲集團,房價也沒有被前輩炒得這麼離譜,當廚師或服務生,同樣熬久了就能出頭。
關鍵在於,以前的社會「只要努力,最後就會成功」,愛拼就會贏,大家當然願意吃苦;但是四、五年級在這幾十年內占據了最豐厚的利潤,把房價炒得飛上了天,年輕人根本看不到未來,怎麼可能願意為了一輩子當奴工而吃苦?
▲30年來,我們又退回了封建時代!(圖/微軟)
彭明輝教授表示,「我們其實是在往新封建主義的路上一路走了三十年,社會是退步而非進步的。」對於年輕一代而言,買房子要靠爸媽,創業要靠爸媽的資本和人脈,連黑道的民代席次都成為世襲,台灣已經從「政權世襲而資本不世襲」退化成「政權空洞化的資本獨裁世襲制」。
年輕人不是不願吃苦,從台灣到澳洲打工的人數倍增就可見一斑;要他們當農夫、當屠夫、做苦工都不怕,只要投資能有收穫,或者看得見未來,誰都願意吃 苦。彭明輝教授也對其他哲學、政治與社會系的教授喊話,說「大學教授的首要責任不是發表 SSCI 論文或拿國科會傑出獎,而是要說出社會哪裡有問題。」
編按:本文主要還是針對「掌權、掌錢」的四五年級生而言,人生百態,不可能一概而論。
女記者澳洲打工;我們怎麼看越勞 他們就怎麼看台勞
女記者:年輕人「出走」 他們都說是為了記得「不要再害怕」
影/直擊!澳洲打工台勞屠夫工廠實況

網評/去了日本工作,還怕地獄嗎?
網評/薪資福利沒競爭力 我還是捨澳洲回台灣充電

網評/我去比澳洲更難賺的溫哥華

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網評/「人才」眼裡的台灣:一個剝奪你夢想與熱情的地方

北市社會新鮮人薪資 期待3萬2平均2萬6

頻頻換工作不夠安定、忠誠度太低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109/150509.htm

年輕人搶鐵飯碗「不是好事」 網友KUSO資方鬼打牆邏輯

點評:回不去了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景氣差!台灣大學畢業生陷入22K的新貧困境,使得報考公職人數屢屢創下歷史新高,讓企業家也看不下去出面喊話,要年輕人別只想捧鐵飯碗。對此,有 PTT網友就整理了資方鬼打牆的嘴臉,讓不少人看了拍案叫絕,直呼這些慣老闆只會出一張嘴,反正要的只是奴才,其他千錯萬錯都是都是年輕人的錯。
全台瘋考公務員,日前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才說過,年輕人把公職當作主要目標,只求過安逸不願冒險,情況令人擔憂。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也談到,如果只為了要進入一個舒適圈,而去搶捧鐵飯碗觀念是不夠的。
大老闆紛紛出來喊話,呼籲大家要勇於面對挑戰,這番話聽在網友耳裡相當不以為然,有PTT鄉民就統整出慣老闆的邏輯,當年輕人要跳槽爭取高薪時,資 方就認為不是好事,頻頻換工作不夠安定、忠誠度太低等;當年輕人選擇考公職時,資方又認為貪圖安逸生活。如此不斷循環,最後錯的永遠是年輕人,對的永遠是 這些企業家。
整理資方鬼打牆邏輯
年輕人 資方
我要搶鐵飯碗 不是好事 要勇於面對挑戰
那我面對挑戰 勇於跳槽 不是好事 這樣頻頻換工作不夠安定
那我追求安定 搶鐵飯碗 不是好事 年輕人要敢冒險
那我敢冒險 哪裡高薪哪裡去 不是好事 剛工作不要只盲目追求高薪
那我先工作 之後等挖角 不是好事 表示你忠誠度不高 不穩定 沒人敢用
那我考公職穩定就好 不是好事 現在就貪圖安逸生活太浪費了
那我去澳洲打工 薪水也高 不是好事 要能學到東西 沒薪水也要爭取
那我做志工 幫勞工發聲 不是好事 再吵連15K都沒有
那我去公職 不至於只有15K 不是好事 要勇於面對挑戰 ... 講過了嗎?
資料來源:PTT 製表:ETtoday新聞雲
究竟現在台灣搶捧鐵飯碗到了什麼程度?根據考選部統計,去年報名國家考試達79萬人,其中51萬餘人考公職,有人寧願邊打工邊考試,還有人考了好幾年仍不放棄。甚至今年台大研究所報考人數,還因此創下15年來新低,不少人都認為考國考比唸碩士實在。
事實上,這種現象不只存在台灣年輕人身上,在大陸也是見怪不怪,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不願意到大企業當白領一族,而是選擇報考公務員,主要是公職人員 能比其他職業獲得更多補貼和福利,且幾乎不會遭到辭退,進入國家機關工作還能得到影響力,日前更出現150萬人,爭取1萬2000個公職現象。

大老闆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913/101192.htm

難忍爛老闆 年輕人大逃亡去當台勞

點評:對於那些勇敢挑戰世界的人,我有的不只是羨慕,而是尊敬。

「大家都說我們是失落的一代,可是我覺得我們是被癱瘓的一代。」
看著身邊的朋友有能力的一個一個離開台灣,有些去澳洲打工、有些去中國當台勞、有些被新加坡挖角再也不回來。面對這個變化快速、前景不明的世界,年輕人除了像上圖中的孩子對大海祈禱外,或許,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記者鍾禎祥/台北報導
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美國趨勢大師湯瑪斯‧佛里曼在著作《世界是平的》中如此寫道,但他卻沒有告誡台灣公司老闆,這個道理,也能在他們身上適用。
老闆呀,好好對待員工,因為中國跟新加坡的企業正等著搶你的人才。
21世紀,是一個以「腦力」決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誰掌握了最多的知識資本,就等於擁有絕對的競爭優勢,而人才的多寡與素質,就是關鍵!國際人才競爭與流動,不只是企業或個人的問題,在許多先進國家中,都已將此議題提升到國家戰略層級。
所以我們看見香港的頂尖大學直接殺到台灣學生的家裡,捧著百萬獎學金請你去就讀。
所以我們看見新加坡透過國際獵人頭公司,不斷挖走台灣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
所以我們看見中國政府,以極權的計畫經濟藍圖,用夢想跟願景把台灣團隊整批帶走。
曾幾何時,台灣也是一個應許之地,我們靠著許多留美、留歐的一流人才「鮭魚返鄉」,建立了屬於我們的經濟王國,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但如今看去,台灣不但無法吸引外國人才為我們效力,更甚之將自己的人才往外推、往外送,協助競爭對手逐鹿中原。
據統計,每年台灣的移出人口有2到3萬人,其中大多數都是白領階級等高階工作者,而進來台灣的卻都是低階的外勞,這種「只出不進」的模式,就好像台灣花錢培養人才,再拱手送給他國,讓他們利用「台灣製造」打敗台灣。
當年走了一個韓信,項羽就丟了天下;如今台灣每年逃出2、3萬人,我們失去了什麼?為什麼台灣留不住人?薪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尤其在年輕的一輩身上最為明顯。(星部長:台灣薪資不漲 人才出走主因)
這是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去年全台灣30歲以下受雇者,有62.9%的人月薪不到3萬元,而20到24歲的人更慘,平均月薪只有2.2萬當年輕人的收入只有22K時,談什麼都是奢侈,因為恐怖的物價和房價,會吞噬掉他們的未來。
老闆呀,好好對待員工,因為中國跟新加坡的企業正等著搶你的人才。
良禽擇木而悽,人才也是一樣。雖然台灣的大老闆、人力銀行業者,不斷污名化年輕人,給他們冠上「飛特族」、「草莓族」等惡名,但這些說法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台灣經濟衰退、教育失能、政治惡鬥,不是年輕人的錯,而是你們這些每天上電視、在媒體寫專欄推卸責任的上位者的錯!

如果台灣過去10年能夠像南韓、新加坡一樣從廢墟中站起,經濟成長一飛沖天,我們的年輕人為什麼還要領22K?
換個角度想,就算今天台灣全部年輕人都任勞任怨,給你們這些慣老闆再虐待個20年,大家都不拿薪水3個月(年輕人消極待業 嚴長壽:傲慢、自負的態度怎有未來?),大家都能說出5個職務名稱(職場達人邱文仁:大學生連5個職務名稱都說不出來),年輕人都不要求加薪,加班加到過勞死,20年後台灣經濟就會變好嗎?

錢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ETtoday新聞雲》為了這個專題,特別訪問了許多決定出走,遠離台灣的年輕人,為什麼你們要離鄉背井、到異地討生活?小編也經由這個機會,看見了許多「堅強的草莓族」。
這些人之中,有一路從私立大學電機系、台大研究所、再去波士頓念書深造的年輕人,在某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商工作兩年後,他選擇去新加坡端盤子,因為他想追求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有從美國遊戲大廠回國,領著只有原來4分之1薪水的年輕人,心中懷抱夢想希望台灣更好,最後卻發現老闆只想騙補助、炒股票,憤而投靠對岸遊戲公司,發誓要讓這些垃圾老闆後悔。
有台灣前3大新聞入口網站記者,放棄過去的經歷,遠赴澳洲小鎮超市打工,因為她想活得更快樂、更自由。

他們在外地的生活不見得比台灣輕鬆,錢也不一定賺的比較多,但他們追求的不是「錢多、事少、離家近」,而是一種生活態度、願景或成就偉大的野心。對於那些勇敢挑戰世界的人,小編有的不只是羨慕,而是尊敬。
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加強國家競爭力,牽涉到政策、法律、教育、福利乃至於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甚至街道乾不乾淨;空氣新不新鮮,都會是影響因素之一。
這問題很複雜,小編無法在這邊提出完美的解答,但我確定的是,不要再說年輕人無法吃苦、抗壓力低,至少我所接觸到的,包括《ETtoday新聞雲》的同仁在內,全部都是非常優秀、賣力工作的熱血青年。
台灣某些爛老闆如果還不能自省,過去20年到底做錯了什麼,以前的成功方程式為何不再管用?遇到問題只會找員工開刀、裁員、到處蓋血汗工廠,上電視抱怨22K找不到好人才。那這波出走潮不會終結,台灣的明天也不會變得更好。
希望10年、20年後,回首現在一切的討論時,我們不會遺憾地說著:「可惜,台灣曾經也有機會……。
清大彭明輝:年輕一代被四五年級犧牲 還背草莓族汙名
女記者澳洲打工:我們怎麼看越勞 他們就怎麼看台勞

外國人都很懶!亞洲人對8小時工時習以為常
影/直擊!澳洲打工台勞屠夫工廠實況

網評/在上海,發現來自北歐的跨國企業文化!

網評/去了日本工作,還怕地獄嗎?
今周刊/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網評/【台灣年輕人大逃亡#1】先求有...年輕時薪水不重要?

鬼島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904/266006.htm

20年前徵人「送貨員有50K」 網友驚:寶島怎會變鬼島


▲網友翻出20年舊報紙,發現當時工作月薪就有3、5萬,證明這些年來台灣薪資不漲,物價飛漲的事實。(圖/翻攝網路)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當年我是瓦斯送貨員,月薪就有50K;現在我是大學畢業生,月薪只剩22K!
台灣人均產值比南韓多17%,每小時工資卻只有對方的52%,清大榮譽教授彭明輝痛批,台灣老闆壓榨勞工賺取暴利,「我們比南韓更像奴隸制國家!」引發熱烈討論,有人翻出20年前的報紙,發現當年不只是物價、房價遠低於現在,連薪水也遠勝現在滿街的大學畢業生,眾網友看了都不禁感慨,「真是太晚出生了!」
我國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首次公布「台灣國民幸福指數」,結果顯示台灣綜合指數高達6.64遠勝日韓,「是亞洲最幸福的國家」。對此,行政院官員深感 欣慰,強調這是政府多年努力成果,但多數民眾均表無法認同,直言這些年來台灣什麼都漲,唯獨薪水不漲,在這種狀況下,恐怕只剩政府官員還覺得幸福。
「22K的背後,代表台灣人遠比南韓人更像奴隸。」彭明輝教授1日在部落格PO文分析,台灣稅賦僅有南韓的3分之1,若加入此因素,我國政府和人民 一樣窮,原因在於有錢人炒房炒股,靠「金錢遊戲」新增了17兆財富,卻幾乎不用繳稅,反觀廣大的受薪階級,必需負擔政府近8成的稅收。
5%最有錢的人免繳稅,剩下的「國奴」淪為政府提款機。彭明輝感嘆,我們以為有投票權,可以自由找工作就不是奴隸,但一個國家若沒有「經濟上的平等」,空談其他一切都是白搭
所謂有圖有真相,有網友找出了20年前的舊報紙,證明在90年代,送書報隨車小弟月薪就有38K;送瓦斯月薪5萬、快遞月薪則是3萬5,而且當年房子也很便宜,現在隨便破百萬的台北市精華地段,居然能看到3字頭的房價,文山區萬芳醫院旁的公寓甚至一坪只要6萬。
對比現在薪資倒退,物價房價突破天際,許多人不禁感慨,「好想回到過去啊!」
▼當年不只薪水跟現在差不多,連房價物價也便宜不少。(圖/翻攝網路)


佛教與基督教

佛教與基督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法國畫家Paul Ranson的「基督與佛陀」(1880)
佛教與基督教同為世上的主要宗教,釋迦牟尼耶穌約五百年之前誕生。從孔雀王朝起,佛教開始向印度各地、中東以及中國傳播。前331年-前325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至印度河希臘人其後更在該地區成立了多個印度-希臘王國,不單將希臘文化帶至印度,也令印度文化包括佛教傳播至中東埃及希臘。有學者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教授伊萊恩·柏高絲,透過分析早期基督教和佛教經文,推測兩者有關係。在諾斯底教派多馬福音[1] ,柏高絲認為「有部份和佛教相似,這些早期的經文很可能受到當時已經發展成熟的佛教傳統影響。」[2] 另外,艾伯特·約瑟·艾德蒙斯認為約翰福音裏含有一些佛教的概念。[3] 其它學者亦曾比較路加福音方廣大莊嚴經裏關於耶穌誕生和釋迦牟尼誕生相似的描述。[4]
多馬福音成書之時,有不少佛教的傳教者居住於埃及亞歷山大港[2] 歷史學家認為公元四世紀時,基督教的修道院開始在埃及建立,而當時的修道院的結構和同時期的佛教寺院有相似之處。[4]
公元十三世紀,歐洲的旅行家如柏郎嘉賓魯不魯乞在他們的旅行報告中描述了佛教的經文、戒律、寺院生活、宗教儀式和冥想修行的法門,和當時基督教聶斯脫里派(即景教)極為相似。[5] 十六世紀早期,天主教的傳教士如聖方濟·沙勿略亦曾提及東方的佛教。[5] 同時期的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斯里蘭卡禁制佛教,並沒收了寺廟的財產,後來斯里蘭卡的荷蘭英國統治者亦一樣禁制佛教。[5]葡萄牙的歷史學家地牙哥·康托發現原來天主教的聖約沙法就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並向羅馬教廷報告。[6]
十八世紀歐洲的大學開始對梵文研究,引起更多人對佛經的興趣。[5] 十九世紀開始有西方人信佛教,二十世紀初更開始有西方人在佛教寺廟成為僧侶。[5] 在二十世紀,基督教和佛教的教徒之間展開更多的交流,如天主教徒湯瑪士·梅爾頓韋恩·提士道大衛·史坦度-拉斯特、修女凱倫·岩士唐[7] 以及佛教徒如佛使比丘一行禪師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都致力尋找兩個宗教的對話。[8] 他們都認為基督和佛陀的教誨並不一定衝突,而是可以互補和對照。[9][10][11] 世界文化歷史學者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更認為基督教和佛教的接觸會是這個世紀重要的事情。[12]

釋迦佛教在未接觸西方以前

在公元一世紀,健馱邏國(今巴基斯坦)的早期佛像風格。
在耶穌誕生以前,佛教已經在印度、斯里蘭卡、中亞地區廣泛流傳。[13] 佛教的部份道德倫理,如行善積德、非暴力慈悲和守戒律等佛教理念和基督教教義有相近之處。

孔雀王朝和希臘的接觸

前331年-前325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至印度河,兩地文化初次正面交鋒。
威爾·杜蘭特在1930年代指出,孔雀王朝(約前321年-至約前187年)的阿育王曾遣僧侶到印度、斯里蘭卡、敍利亞、埃及以至希臘傳教,或許成為後來基督教的榜樣。[14] 而據阿育王的史官記載,希臘其中一個君主菲拉度弗斯亦曾遣使至孔雀王朝"[15]

釋迦佛教西傳

孔雀王朝開始,佛經及佛寺已經傳播至西北方的安息(亦稱作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地區)。[16]
孔雀王朝滅亡後,希臘和印度人在印度北部巴克特里亞成立了多個印度-希臘王國,包括大夏國(前250年前125年)。這些中亞國家成為東西文化的熔爐,發展出獨特的希臘式佛教希臘式佛教藝術。不單將希臘文化帶至印度,也將佛教傳播至中東埃及希臘。同一時期佛教亦開始透過絲綢之路傳入漢朝的中國。

基督徒對佛教的認知

公元前二世紀印度-希臘王國米南德一世的錢幣。米南德一世依皈佛教成為阿羅漢,被記載於彌蘭陀王問那先比丘經
米南德一世 (前160年前135年) 的錢幣,上面有法輪的符號
有學者認為早期的猶太先知曾接觸過佛教信仰,如神學家亞歷山太的革利免稱在公元前二世紀:
有希臘的哲學家、埃及的預言家、亞述高盧凱爾特巴克特里亞北非各地不同宗教的人。來自波斯的先知在預言以色列將會有救世主降生。印度的修行者也不少,而他們當中可以分為兩類:沙門婆羅門
- Clement of Alexandria "The Stromata, or Miscellanies" Book I, Chapter XV[21]
克萊曼亦提到釋迦牟尼:[4]
"印度的修行之中有相信釋迦牟尼的,他們形容釋迦牟尼為聖潔的尊者。"
- Clement of Alexandria
——Stromata (Miscellanies), Book I, Chapter XV
公元三至四世紀,基督徒如希普利圖斯伊比凡尼奧斯 提及斯古底亞奴斯曾在約公元前50年去過印度,並帶回來「兩正道」,其弟子德勒本圖斯更自稱為「佛」,在猶太地區廣為人知。而他們的教義很可能是摩尼教的先驅。[17]
德勒本圖斯繼承了老師的財產和經文來到巴勒斯坦,改稱自己為佛陀,在以色列廣為人知,被譴責之後移居波斯。
- Cyril of Jerusalem, Sixth Catechetical Lecture Chapter 22-24 [18]
希普利圖斯,一個在羅馬的希臘語基督徒,在235年提到了印度的僧侶:
"在印度人之中有婆羅門,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吃肉食...他們稱神就是光,但不是看得見的光、太陽或火焰,不是聽得見的聲音,而是真理(gnosis)的顯露,將自然的奧秘傳授給智者。
公元三世紀亞述諾斯底教派神學家巴·達伊臣亦曾和印度交換使節。[5]

巴蘭與約沙法

十二世紀希臘的手稿:聖約沙法在傳授福音
希臘有巴蘭與約沙法(Barlaam and Josaphat)的傳說,故事裡約沙法本為王子,後來出家,隨僧人巴蘭修行。一般認為聖約沙法的傳說其實是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經過阿拉伯文喬治亞文翻譯而來。這傳說常被認為是七世紀大馬士革的聖約翰所書,但最早的紀錄出於十一世紀喬治亞僧侶阿索斯的尤錫米烏斯的敍述。而約沙法這個名字(喬治亞語:Iodasaph,亞拉伯語:Yūdhasaf 或 Būdhasaf)和梵文中菩薩(Bodhisattva)的讀音接近。
聖巴蘭與約沙法日在東正教廷是8月26日,在羅馬天主教廷是11月27日。在中世紀時這傳說也被翻譯成希伯萊文。佛陀的故事成為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傳說之一。[19]

佛教和基督教之間的影響

法國六世紀石棺上的耶穌圖案。現藏於羅浮宮
現時有兩種學說,一種認為佛教受基督教影響,一種認為基督教受佛教影響。前者認為大乘佛教形成的時候剛好是基督教福音成書的年代,故推論當時的佛經受福音影響。後者則以巴利文原始佛教經文和早期基督教經文比較,認為佛教的學說在耶穌誕生之前四百多年已經廣泛流傳,因此極有可能佛教的教義和寓言被吸收到基督教的經文之中。
佛母親摩耶夫人手抱嬰兒佛陀,公元前兩世紀。
伊萊恩·柏高絲在其著作諾斯底福音(1979年)以及信仰以外(2003年)指出多馬福音拿戈瑪第經集的經文和佛經極相似。柏高絲認為假如把多馬福音裏的耶穌的名字換成釋迦牟尼的話,經文的許多教誨幾乎和佛經所說的一樣。[20] 學者菲利普·珍瓊士 [21]愛德華·公茲[22] 都持相似意見,認為印度人和諾斯底教派(又稱多馬基督徒)有接觸。多馬福音拿戈瑪第經集1945年埃及被發現後,引起不少學者注意,因為多馬福音比其它福音成書時間較早,而和其它福音沒有直接關聯,故此可以視為重要的歷史佐證。但反對者則認為諾斯底教派後來被其它教派視為異端,多馬福音亦沒有收錄在新約之中,正因為它和其它的福音的內容有衝突。
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夢中懷孕,產下兒子釋迦牟尼,前2-3世紀的浮雕
最早的研究是1816年佐治·史坦利·法伯在其著作偶像崇拜起源的歷史證據指出關於耶穌和釋迦牟尼的描述極為相似,認為這不可能是偶然。[23]
比較宗教及東方研究學者馬斯·梅勒1883年在其著作印度:它告訴我們甚麼指出「佛教和基督教的經文有許多巧合地相似,是我們無法否認的。而佛教比基督教早至少四百多年已經存在。非常希望有人能夠透過歷史的證據證明佛教影響了早期基督教。」梅勒本來希望證實福音影響了佛教經文,但發現相似的佛教經文比福音更早出現。
1897年萊比錫大學魯道夫·舍伊道教授在著作「佛教傳說與耶穌生平」(The Buddha Legend and the Life of Jesus)指出佛經與聖經有五十多處相似之處。在此之後,1918年耶魯大學梵文及比較哲學教授愛德華·豪本勤甚至認為耶穌的生平、試練、神跡、寓言以至弟子都是來自佛教的傳說。[24] 比較近期的研究有歷史學家傑瑞·本德利 的著作「舊世界的文化交融」(1993年)[25]、義大利撒丁島鄧肯·麥德列(Duncan McDerret)的著作「聖經與佛教徒」(2001)、奕波星的著作「佛教總論:佛陀的構成、法句經與宗教哲學」(2004年)[26] 都認為基督教受到佛教影響。
坎特伯利基督教大學宗教研究學者博哈特·舒瑞爾(Burkhard Scherer)的網頁 Jesus is Buddha[27] 引用2007年佛教研究博士基斯·連特納(Christian Lindtner)的研究比較了巴利文和梵文的佛經以及希臘文的聖經之間的相似性。有反對者認為相似的原因只是因為希臘文和梵文是同一語系的語言,但舒瑞爾認為多處相似並非巧合。
美國北卡羅萊那大學教堂山分校宗教研究教授湯瑪士·杜域特(Thomas Tweed)在1879年-1907年間,以及艾伯特·舒懷薩1906年的著作都持反對意見,認為即使佛教對基督教有間接的影響,但說耶穌出自佛教傳說則是沒有根據、也無從證實的無稽之談。[28]

特拉普提派與佛教的關係

亞歷山大城的神學家斐洛在公元前10年記載,在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在埃及開始有一個特拉普提派,但在斐洛的時代已經不清楚特拉普提派的起源。據早期基督教歷史學者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約275年339年)記載,斐洛是基督教修道院的最早的推行者。[29]
語言學家撒查利亞斯·芬地(Zacharias P. Thundy)認為特拉普提(Therapeutae)其實是巴利文上座部佛教(Theravada)的希臘文翻譯。特拉普提派的寺院禁慾苦行的修行方式和佛教很相似,所以芬地認為他們其實就是阿育王派往西方的佛教使節,而他們直接影響了早期基督教會的構成。[30] 但除了名字和修行方法的相似性,暫時並無考古證據支持這種說法。
艾爾瑪·告魯伯(Elmar R. Gruber)及宗教歷史學家荷爾格·克爾斯頓(Holger Kersten)認為耶穌可能曾經像特拉普提派那樣修行,因此學習了佛教教義。[31] 他們引用牛津的新約研究者巴納特·史特拉特(Barnett Hillman Streeter)亦指耶穌的山上寶訓和佛教教義有相似之處作為證據。[32]
苦行主義或禁慾(Asceticism)是早期基督教和佛教相似之處,而猶太教是不主張禁慾或苦行的,根據猶太百科全書:
"禁慾主義是源自一些認為人的慾望令生命痛苦,又或者人類有原罪的宗教。因此佛教和基督教都產生了禁慾修行的寺院制度。早期基督教孟他努派及其它教派都認為禁食、禁止性慾及其它慾望是修行達致聖潔的方法。類似的想法在佛陀的教導中可以找得到。兩個宗教都主張修道者應過著清貧和貞潔的獨身生活,而透過禁食或守各種的戒律去減低控制肉體的慾望。
- The Jewish Encyclopedia [33]

耶穌曾遊歷印度的猜想

耶穌在童年到成年講道之間有許多年並沒有任何記載,被人稱為耶穌行成謎的歲月,有人甚至推測耶穌有機會到了印度或西藏。1887年一名俄羅斯的情報員尼古拉斯·諾多維奇曾去過印度北部拉達克的一個藏傳佛教寺廟(Hemis Monastery),並聲稱在佛寺裏看到關於聖伊薩事跡的手稿(Saint Issa,耶穌名字的阿拉伯譯音)。他將之翻譯為法文La vie inconnue de Jesus Christ並在1894年出版,該書隨即被翻譯為英文、德文、西班牙文及義大利文。
諾多維奇的說法受到質疑。德國的東方研究學者馬克斯·繆勒和該佛寺通訊(1956年,指並無證據顯示諾多維奇曾到過這間寺院,並向外界展示他得到佛寺主持的簽名信否定。[34] 但亦有其它人,如印裔英國宗教學者阿希達南達1887年親身到訪該寺廟,也聲稱自己看到同樣的手稿,並將其經歷及經文翻譯為英文。[35] 雖然這些說法尚未得到驗證,新紀元運動以此作為自己信仰的證據。[36]

佛教與基督教的異同

據歷史學者傑瑞·本德利稱,即使未能確切證實兩個宗教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兩教關於耶穌和佛陀出生、生平、教誨及死亡的形容都有相似之處。[37].

行政架構

佛教叢林制度和基督教修道制度有以下幾點相似:

佛陀與基督

釋迦牟尼和耶穌有以下幾點相似:
  1. 誕生的傳說: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夢見白象從左側進入身體,並有僧侶預言兒子將會是君王或偉大的佛陀(覺悟者),後來從右側產下釋迦牟尼。聖母瑪利亞夢見天使,預言兒子會是地上的君王,童貞懷孕,後產下基督。[39] 聖母抱著耶穌的雕像有如佛母抱著釋迦牟尼的雕像。
  2. 棕櫚向瑪利亞彎曲[來源請求],正如無憂樹耶輸陀羅彎曲一樣。
  3. 關於耶穌初生時先知西面以及強光的描述幾乎和釋迦牟尼初生時一樣。
  4. 關於麻雀復生的神跡[來源請求]
  5. 猶大背叛耶穌,正如提婆達多背叛釋迦牟尼。
  6. 耶穌和釋迦牟尼都曾在水上行走。兩人都曾行醫治病人的神跡。[40][41]
公元前四世紀猶太先知耶利米曾經提到釋迦牟尼從母親身側誕生的傳說。[42] 另外,文獻殘卷Archelaos of Carrha(前278年)亦提到釋迦牟尼母親童貞懷孕,然後產下釋迦牟尼的傳說。 [43]

宗教符號

早期的耶穌魚符號,有類似佛教法輪的符號,其餘五個字是希臘字母ΙΧΘΥΣ, 以弗所
早期基督教的Chi Rho符號,亦和法輪相似。西羅馬帝國弗拉維烏斯·奧古斯都·霍諾留妻子瑪利亞項鏈的吊墜(398年-407年)。現存於羅浮宮
早期基督教並不用十字架符號,但常用耶穌魚凱樂(Chi Rho)符號,和佛教的法輪形狀相似。這個符號是一個圓形,中間含有希臘字母XP,代表基督(Χριστός)。亦有人[誰?]認為這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創造,圓形代表太陽。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後,十字架才真正廣泛使用作為基督教的符號,最初都是圓圈之中加上十字,到中世紀後來才逐漸純以十字架出現。基督、聖母和各聖人的畫像裏頭頂常有圓形的光環,這一點亦類似佛教的佛陀和菩薩的型像。
英國巴利文學者利斯·大衛斯相信特拉普提派和佛教相關:「看看西藏喇嘛剃頭的僧侶、鐘與唸珠的運用、類似教宗和主教的多層等級、各種儀式和節日以及對貞潔的崇尚等等,和天主教是何等相似。」 [44]
一般認為念珠是印度各宗教常用,後來透過伊斯蘭教傳到歐洲,但亦有人認為東方基督教一早已有用念珠祈禱,念珠有三十三顆,象徵耶穌基督的歲數。現在天主教在唸玫瑰經時亦有用玫瑰念珠的習慣。[45]
合什行禮是印度各教常用的手勢,既用以打招呼,也在祈禱時用。這是猶太教沒有的,但在中世紀的藝術裏卻有天主教徒合什祈禱的畫面。[46]
佛教學者查理斯·艾利奧特認為從天主教和佛教種種相似的禮儀習俗、獨身生活、禱告唸經和他們共用的符號如鐘、念珠,很難相信兩者是獨立發展出來。[47]

反駁

有另一種看法是基督教影響佛教。有人認為孔雀王朝阿育王派佛教使者出使亞歷山大城,未必是埃及的亞歷山大城,而是位於巴克特里亞高加索的亞歷山卓(今阿富汗地區),因為當地的印度-希臘王國正是大乘佛教開枝散葉的主要發源地。大乘佛教發展較晚,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左右,不少大乘佛教經典成書於公元前一世紀。故此亦有人認為有機會是基督教影響佛教。[48][49]

佛教徒對基督的看法

由於佛經並沒有提及耶穌,佛教徒對基督的看法不一。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曾說即使釋迦牟尼也有前生,故認為耶穌也有前世,並且認為耶穌一生普渡他人,所以可以說是一位菩薩(覺悟的人)。他認為耶穌和釋迦牟尼有很多共通點,從日常的修行方法以至經文裏的寓言。[50]
十四世紀日本的峨山韶碩禪師亦認為福音是得道的人寫的。 [51]

聖母與觀音

鬼子母膝上抱著嬰兒,曾被人以為東方人相信聖母瑪利亞。公元二至三世紀犍陀羅文物
漢學家馬丁·柏爾瑪則認為聖母瑪利亞和中國的觀音相似,都是以慈詳的女性型像出現。中國佛教亦常常有觀音抱著嬰兒的塑像。[52]
在天主教盛行的國家如菲律賓,當地的華僑亦故意將觀音和聖母瑪利亞混淆。日本在鎖國政策 (1633年開始)禁止天主教傳播,當時亦有傳教士將聖母瑪利亞假裝成觀音(瑪利亞觀音),直至十九世紀中葉日本再次開放宗教自由才停止。
佛教中有關於餓鬼鬼子母的傳說,由於鬼子母抱著嬰兒的形象,也曾被西方人誤以為是聖母瑪利亞。[53]

基督教在亞洲的傳播

基督教聶斯脫里派是最早傳入中國的教派,在當時稱為景教景教北魏的時代傳入,在唐初時建立了不少大秦寺,在武則天時代受到佛教徒批評,在唐武宗滅佛的時候也遭到很大的打擊,自此沒落。現存西安的 景教大秦寺外型和佛塔極為相似,景教的經文在翻譯過程中亦套用了不少佛教用語,如四福音書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稱呼:馬太是明泰法王、路加是盧珈法王、 馬可是摩距辭法王、約翰喚成瑜翰法王;教堂叫作「寺」;大主教叫「大法王」;教士自然叫作「僧」。上帝的稱呼則取敍利亞文Alaha音譯,叫作「皇父阿羅 訶」,亦有按照道教規則,以「天尊」稱之。
天主教耶穌會在明朝傳入中國,當時的翻譯亦直接借用了一些道教和佛教用語,如上帝本來是指道教玉皇大帝,聖母可以指佛母媽祖等。
斯里蘭卡,佛教在葡萄牙荷蘭英國殖民力統治下受到基督教很大的影響。到了十九世紀末,受到美國佛教徒亨利·斯太爾·奧爾科特的啟發,以及在十九世紀般納都拉佛教僧人達拉和基督教牧師的辯論中,引發起民眾的本土佛教復興運動。
南韓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除了佛教,亦有不少基督教信徒,而在一些佛教傳統國家,如泰國緬甸,基督教的信徒只佔很小的比例。

參見

注釋

  1. ^ Ehrman, Bart (2003). Lost Christiani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xi-xii.
  2. ^ 2.0 2.1 Brockman, John. The Politics of Christianity: A Talk with Elaine Pagels. The Third Culture. Edge Foundation, Inc. 2003-07-17 [2009-07-07].
  3. ^ Buddhist Texts Quoted as Scripture in the Gospel of John (1906)
  4. ^ 4.0 4.1 Maguire, Jack. Essential Buddhism. Simon and Schuster. 2001: 159–160. ISBN 0671041886.
  5. ^ 5.0 5.1 5.2 5.3 5.4 Macmillan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2004, page 160
  6. ^ Father and Son East is West
  7. ^ http://www.theatlantic.com/doc/200103u/int2001-03-21 Armstrong on Buddhism & Christianity
  8. ^ W.L. King,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Some Bridges of Understanding, Philadelphia, 1963.
  9. ^ Tinker, Hugh. South Asia: A Short History. Frederick A. Praeger. 1966. 83.
  10. ^ The Dalai Lama,The Good Heart: A Buddhist Perspective on the Teachings of Jesus, ISBN 0-86171-138-6
  11. ^ Thich Nhat Hahn, Going Home: Jesus and Buddha as Brothers, 1999. ISBN 1573228303
  12. ^ Arthur Versluis,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nd Asian Religions, 1993.
  13. ^ Latourette, Kenneth Scott.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1975. p. 274
  14. ^ 1. Will Durant,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Our Oriental Heritage, Part On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35), vol. 1, p. 449.
  15. ^ Pliny the Elder, "The Natural History", Chap. 21
  16. ^ "The Silk Road city of Marv (Grk. Margiana), situ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Parthian Empire, became a major Buddhist center" Foltz, "Religions of the Silk Road", p47
  17. ^ Cyril of Jerusalem, Sixth Catechetical Lecture Chapter 22-24
    "22. There was in Egypt one Scythianus, a Saracen by birth, having nothing in common either with Judaism or with Christianity. This man, who dwelt at Alexandria and imitated the life of Aristotle, composed four books, one called a Gospel which had not the acts of Christ, but the mere name only, and one other called the book of Chapters, and a third of Mysteries, and a fourth, which they circulate now, the Treasure. This man had a disciple, Terebinthus by name. But when Scythianus purposed to come into Judaea, and make havoc of the land, the Lord smote him with a deadly disease, and stayed the pestilence.
    23. But Terebinthus, his disciple in this wicked error, inherited his money and books and heresy, and came to Palestine, and becoming known and condemned in Judaea he resolved to pass into Persia: but lest he should be recognised there also by his name he changed it and called himself Buddas. However, he found adversaries there also in the priests of Mithras: and being confuted in the discussion of many arguments and controversies, and at last hard pressed, he took refuge with a certain widow. Then having gone up on the housetop, and summoned the daemons of the air, whom the Manichees to this day invoke over their abominable ceremony of the fig, he was smitten of God, and cast down from the housetop, and expired: and so the second beast was cut off.
    24. The books, however, which were the records of his impiety, remained; and both these and his money the widow inherited. And having neither kinsman nor any other friend, she determined to buy with the money a boy named Cubricus: him she adopted and educated as a son in the learning of the Persians, and thus sharpened an evil weapon against mankind. So Cubricus, the vile slave, grew up in the midst of philosophers, and on the death of the widow inherited both the books and the money. Then, lest the name of slavery might be a reproach, instead of Cubricus he called himself Manes, which in the language of the Persians signifies discourse. For as he thought himself something of a disputant, he surnamed himself Manes, as it were an excellent master of discourse. But though he contrived for himself an honourable title according to the language of the Persians, yet the providence of God caused him to become a self-accuser even against his will, that through thinking to honour himself in Persia, he might proclaim himself among the Greeks by name a maniac." Catholic Encyclopedia (Public Domain, quoted in [1])
  18. ^ Catholic Encyclopedia (Public Domain, quoted in [2])
  19. ^ Joseph Jacobs (ed. and inducer), Barlaam and Josaphat. English Lives of Buddha (David Nutt, London, 1896) xvi-xvii
  20. ^ Pagels, Elaine. The Gnostic Gospel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9, repr. 1989.
  21. ^ Jenkins, Philip. How Gnostic Jesus Became the Christ of Scholars.
  22. ^ Conze, Edward. Buddhism and Gnosis.
  23. ^ Origin of Pagan Idolatry Ascertained from Historical Testimony, page 649
  24. ^ History of Religions, 1918, E. Washburn Hopkins, Professor of Sanskrit and comparative Philology, p 552,556
  25. ^ Bentley, Jerry H. Old World Encounters. Cross-cultural contacts and exchanges in pre-modern ti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0-19-507639-7.
  26. ^ Iqbal Singh, S. Radhakrishnan, Arvind Sharma,. The Buddhism Omnibus: Comprising Gautama Buddha, The Dhammapada, and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06-24). ISBN 0195668987.
  27. ^ The Secrets about Christian Lindtner-a preliminary response to the CLT.
  28. ^ Tweed, Thomas. The American Encounter With Buddhism, 1844-1912: Victorian Culture and the Limits of Dissent.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280. ISBN 0807849065.
  29. ^ Scouteris, Constantine. The Therapeutae of Philo and the Monks as Therapeutae according to Pseudo-Dionysius.
  30. ^ "The Original Jesus" (Element Books, Shaftesbury, 1995), Elmar R Gruber, Holger Kersten
  31. ^ Gruber, Elmar and Kersten, Holger. The Original Jesus. Shaftesbury: Element Books. 1995.
  32. ^ Chandramouli, N. S. Did Buddhism influence early Christianity?. The Times of India. 1997-05-01.
  33. ^ JewishEncyclopedia.com - ASCETICISM:
  34. ^ Goodspeed, Edgar J. Famous Biblical Hoaxes or, Modern Apocrypha.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Book House. 1956.
  35. ^ Swami Abhedananda. Journey into Kashmir and Tibe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Kashmiri 0 Tibbate). Calcutta: Ramakrishna Vivekananda Math. 1987.
  36. ^ Prophet, Elizabeth Clare. The Lost Years of Jesus: Documentary Evidence of Jesus' 17-Year Journey to the East. Livingston, Montana: Summit University Press. 1987. 468. ISBN 0-916766-87-X.
  37. ^ Bentley, Jerry H. Cross-Cultural Contacts and Exchanges in Pre-Modern Ti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40. ISBN 13: 9780195076400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38. ^ Hinduism and Buddhism, An Historical Sketch, Vol 3. Charles Eliot 20 of 22: Egypt was a most religious country, but it does not appear that asceticism, celibacy or meditation formed part of its older religious life, and their appearance in Hellenistic times may be due to a wave of Asiatic influence starting originally from India. [3]
  39. ^ Andre Grabar mentions Buddhist iconography of the birth of the Buddha as a possible source for the Christian depiction of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Andre Grabar, p129
  40. ^ R. von Garbe, Indien un dus Christentum (Tübingen: Mohr-Siebeck, 1914), pp. 56-59
  41. ^ Jesus' walking on the sea: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narrative
  42. ^ Jerome-Against-Jovinianus, 815, Online Viewing: http://www.patriarchywebsite.com/bib-patriarchy/Jerome-Against-Jovinianus.txt
  43. ^ Latin Sources: Archelaus (Bishop of Cascar in Mesopotamia, d. about 278): Acta Disputationis cum Manete Haeresiarcha; first written in Syriac, and so far belonging to the Oriental Christian Sources (Comp. Jerome, de Vir. Ill. 72), but extant only in a Latin translation, which seems to have been made from the Greek, edited by Zacagni (Rome, 1698), and Routh (in Reliquiae Sacrae, vol. V. 3-206); Eng. transl. in Clark's Ante-Nicene Library (vol. XX. 272-419). [Am. ed. vol. VI. p. 173 sq.].
  44.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878 edition, article Buddhism by T.W. Rhys Davids
  45. ^ Crooke, William. Things Indian: Being Discursive Notes on Various Subjects Connected with India.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04 [2007-01-14].
  46. ^ Ciaravino, Helene. How to Pray. Garden City Park, New York: Square One.
  47. ^ Hinduism and Buddhism, An Historical Sketch, Vol 3, 1921
  48. ^ What is particularly disconcerting here is the disconnect between expectation and reality: We know from Chinese translations that large numbers of Mahayana sutras were being composed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beginning of the common era and the fifth century. But outside of texts, at least in India, at exactly the same period, very different — in fact seemingly older — ideas and aspirations appear to be motivating actual behavior, and old and established Hinayana groups appear to be the only ones that are patronized and supported., Macmillan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 2004, page 494
  49. ^ Theravada - Mahayana Buddhism By Ven. Dr. W. Rahula http://www.buddhistinformation.com/theravada.htm
  50. ^ Beverley, James A., Hollywood's Idol, Christianity Today, "Jesus Christ also lived previous lives", he said. "So, you see, he reached a high state, either as a Bodhisattva, or an enlightened person, through Buddhist practice or something like that", Retrieved April 20, 2007
  51. ^ 101 Zen Stories; #16
  52. ^ Palmer, Martin. The Jesus Sutras: Rediscovering the Lost Scrolls of Taoist Christianity. New York: Ballantine, 2001. pp. 241-243
  53. ^ 引用錯誤:無效<ref>標籤;未為name屬性為Foucher_p'1的引用提供文字

參考資料

Template:Ibid
  • Allegro, John, The Mystery of the Dead Sea Scrolls Revised, Grammercy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81 (first published Penguin Books, 1956).
  • Amore, Roy C., Two Masters, One Message, The Lives and the Teachings of Gautama and Jesus, Parthenon Press, Nashville, 1978.
  • Blavatsky, H. P. Isis Unveiled (1877)
  • de Silva, Lynn, A., The Problem of the Self in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Macmillan Press, London, 1979. -Reincarnation in Buddhist and Christian Thought, 1968.
  • Derrett, J. Duncan M., The Bible and the Buddhists, Sardini 2000. ISBN 88-7506-174-2 [6] [7]
  • Richard Garbe: Indien und das Christentum [8]
  • Elmar R. Gruber & Holger Kersten. The Original Jesus: The Buddhist Sources of Christianity.
  • Haring, Hermann & Metz, Johann-Baptist, eds., Reincarnation or Resurrection?, SCM Press, Maryknoll, 1993.
  • Head, Joseph, & Cranston, S.L., eds., Reincarnation An East-West Anthology (Including quotations from the world's religions & from over 400 western thinkers), Julian Press, New York, 1961.
  • Howe, Quincy, Jr., Reincarnation for the Christian, Westminster Press, Philadelphia, 1974.
  • Johnston, William, S.J., Christian Zen, Harper & Row, 1971. ISBN 0823218015
  • Leaney, A.R.C., ed., A Guide to the Scrolls, Nottinham Studies on the Qumran Discoveries, SCM Book Club, Naperville, Ill., 1958.
  • Lefebure, Leo D., The Buddha and the Christ, Explorations in Buddhist and Christian Dialogue (Faith Meets Faith Series), Orbis Books, Maryknoll, New York, 1993.
  • Lillie, Arthur, Buddhism in Christendom or Jesus, the Essene, Unity Book Service, New Delhi, 1984 (first published in 1887). *India in Primitive Christianity, Kegan House Paul, Trench, Trübner & Co., 1909.
  • Lopez, Donald S. & Rockefeller, Steven C., eds., The Christ and the Bodhisattv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87. Phan, *Peter, ed., Christianity and the Wider Ecumenism, Paragon House, New York, 1990.
  • Pye, Michael & Morgan, Robert, eds., The Cardinal Meaning, Essays in Comparative Hermeneutics: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Mouton & Co., Netherlands, 1973.
  • Radhakrishnan, S., Eastern Religions in Western Thou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9.
  • Siegmund, Georg,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A Preface to Dialogue, Sister Mary Frances McCarthy, trans.,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68.
  • Smart, Ninian,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Rivals and Allies, Macmillan, London, 1993.
  • Streeter, Burnett H., The Buddha and The Christ, an Explo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Universe and of the Purpose of Human Life, Macmillan and Co., London, 1932.
  • Tweed, Thomas. The American Encounter With Buddhism, 1844-1912 : Victorian Culture & the Limits of Dissent.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 Tambyah, Isaac 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nduism,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Indian Book Gallery, Delhi, 1983 (first edition 1925).
  • Walker, Susan, Speaking of Silence: Christians and Buddhists on the Contemplative Way, Paulist Press, 1987. ISBN 0-8091-2880-2.
  • Yu, Chai-shin, Early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ounders' Authority, the Community, and the Discipline, Motilal Banarsidass, Delhi, 1981.
  • Grabar, André. Christian iconography, a study of its origi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ISBN 0691018308.
  • Foucher, Alfred. The beginnings of Buddhist Art.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94 (reprint). ISBN 812060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