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FI-Taiwan(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紀念【1949年6月15日 四萬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
https://www.facebook.com/WUFI.Taiwan/photos/a.648833368493617.1073741827.599314863445468/926497024060582/?type=1&theater
你知道為何叫做新台幣,而非台幣嗎??其實,這是有原因的。1945年8月,二次大戰結束,台灣人民歡欣脫離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也對前來接收的中國政府抱著極大的期待。當時或許沒有人想到,大家迎來的,竟然是另外一個殖民統治的政權。
隨著二次大戰的結束,國共內戰開始從中國的東北延燒到華北,到了1946 年 8月演變成為全國性的戰爭。熊熊的烽火下,地處邊陲,被中國人認為不應當是祖國發展重心的台灣,卻成了國民黨政府後勤補給的最重要來源,各項台灣出產的物資被源源不斷的運往中國內地。以米糧為例,僅在1946年,就有一百多萬石的食米由台灣被運送到中國蘇北和華北充作軍糧。台灣在日治時期,一直都是米和糖的重要產地和輸出地,但是在1946年,台灣卻遭受到了前所未見的米荒,當時物資外流的嚴重程度可見一班。
除了各項物資的外流,資金也一樣的被國民黨政府撥轉到中國內地。二次大戰末期,台糖公司原來有15萬噸的存糖,是用來當作戰後復員與營運的資金。但是國民黨政府下令「接收所有日人存糖,撥歸中央,集運上海銷售」,所有的存糖都被無償的運往上海變賣。台糖失去了復員基金,只得向台灣銀行借貸。這樣的事例並非只有在台糖發生,國民黨政府也透過許多其他的公營企業,將其物資不斷的轉運大陸,再要求台灣銀行擴大放款給這些公營企業作為週轉資金。台灣銀行只有不斷加印貨幣,因而造成了戰後台灣嚴重的通貨膨脹。
從1946年5月22日發行舊「台幣」原限發行額為30億元,發行半年後即增為53億元...直至三十八年六月十四日改制新台幣前夕,台幣發行額更高達5,270億餘元,較原訂發行額增加175倍。
台灣銀行並於1948年開始發行面額達5千、1萬、10萬的「定額本票」,與舊台幣並行在市場上流通。三年時間(至1949年5月28日),舊「台幣」的最大面額已經發行到100萬元。中央銀行發行局局長鍾光新:「原來是三十億,後來變成一兆七千多億,差不多五百二十八倍...所以舊台幣等於說是惡性通貨膨脹,是不可收拾的地步。」
隨後,1949年6月15日改發行「新台幣」,並要求台灣人於當年12月31日兌換完畢(後來延至隔年1月14日)。
舊台幣1元 (1946年5月22日發行)---到舊台幣100萬元(1949年5月28日發行)-----其中只間隔 3 年。
新台幣1元(1949年6月15日發行)---到新台幣2000元(2002年7月1日發行)----間隔53年。
在這之間,毫無節制大量印製台幣,搜括台灣的物資,強盜式的剝削...不是運往中國供國民黨揮霍,就是黨官貪污中飽私囊。在台灣流通的貨幣,台幣,從面額1元到100萬元,面額膨脹了〔一百萬倍〕...前後不到3年,顯示通貨膨脹多麼嚴重!後來透過改發行「新台幣」手法,並限定台灣人於1949年12月31日前(後延至1950年1月14日止)以每四萬台幣兌換一元新台幣,且無限制收兌(舊)台幣。細數台幣之發行,僅經歷短暫的三年又十二日。 由於濫印鈔票導致舊台幣大幅度的貶值。於是1949年6月15日,國民黨政府在台灣發行新台幣,明訂四萬塊舊台幣兌換一元新台幣的匯率 ,民間習稱為「四萬換一塊」。
資料參考:http://goo.gl/Fku1xc
http://goo.gl/Jdz6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