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蔡依橙(醫學教育公司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 醫師)
- 先想想醫院外的大環境
說實在的,我跟你一樣,沒有能力預測未來,真能預測的話,我只想看樂透號碼!XD 但看清趨勢,迅速採取行動,不怕犯錯,這幾點特質我還有。所以,我們來釐清一下現在的狀況,不然狀況還搞不清楚,就貿然行動,有可能只是掉入另一個深淵。
首先,這十年來,自由市場上幾乎所有東西都在漲價,如:奶粉漲價、三商巧福漲價、摩托車漲價、教科書漲價、汽車漲價、房子漲價,連 iPhone 也漲破三萬!
- 醫療品越來越貴,給付不漲還下跌
從 1995 年健保實施時的 4800 點,調降到 4560 點,到 2002 年總額實施後,從一點一元,到今天打九折、八折都很常見。想想,塞爆全台灣百貨公司的週年慶,滿五千送五百,也不過九折,台灣的醫療給付,竟然全年都九折,八折的還常常遇得到。
當然,這種數字拿去問官員們,他們一定會跟你說,「你不能只看這項啊,我們也給付很多新的藥物跟手術,每年總額也都有跟各醫師團體協商調漲一咪咪啊,哪有什麼不升反降?」
但在第一線的你,很清楚,現在的醫療要求越來越細緻,糾紛風險也越來越高,新增加的品項都有嚴格的管控,一不小心給了病人方便,就是自己無止盡的申覆羞辱與折磨。
- 薪水更不可能漲,工作還拼命加
還不懂嗎?來來來,哩來,我們作個簡單的數學:
- 你本來薪水 1000 元,牛肉麵 100 元,購買力是「10 碗牛肉麵」。
- 現在牛肉麵漲價了,變成 120 元,但你的薪水沒漲,還是 1000。那麼,你的購買力,就下降為「8.3 碗牛肉麵」。
- 因為點值跌到 0.85,你不希望自己的薪水掉到 850 元,所以努力的開發新服務項目,希望能增加服務量,維持住 1000 元的月薪。經過計算,你需要再多做 17.6% 的業績,才能抵銷這 0.15 的點值下降。你為了開發這 17.6% 的業績,所耗費的心神與初期投資,當然也得算進去。
- 雖然你的薪水在數字上沒跌,但以前不用值一線班,現在人力實在太缺,做到 V10,晚上竟然還要起來 CPR、on endo;教學、研究、醫療、病歷、評鑑的壓力,讓工作時間從 10 個小時漸漸拉長到 12 個小時,週末也常回醫院。這表示為了維持 1000 元的薪水,你得賠上更多的時間、健康、休閒與親子時間。
- 所以,如果換算成「單位時間勞動」的購買力的話,您可能已經被打了七折!
當然,你可以安慰自己,因為在醫院工作的時間長,所以也沒時間花錢,週一皮包裡頭 400 元,三餐都在醫院刷卡吃,所以週末皮包還是 400 元,真省。「你看,我只要不購買,購買力下降就沒感覺啦!」
是啊,黑奴吃主人的、住主人的,也花不到錢,只要不購買,購買力下降就沒感覺了啊,真好!
你買不起房子,即使夫妻兩人都是醫師,在台北捷運站附近的房,看得上眼的買不起,買得起的坪數小,住不下一家人。看著房仲傳單上的數字,你不知道,為什麼努力了十幾年唸書工作,卻把自己搞成這樣?那個「只要我努力精進自己,服務患者,收入就不會有問題,能讓我衣食無虞,更投資精進自己,提供患者更好服務」的美好未來呢?去哪裡了……
- 錯的人是誰?是我們自己與魔鬼交易啊!
日治時期的殖民政治,台籍菁英可以走的路不多,導致教育選擇與社會觀感改變,讓醫療業匯聚了許多好頭腦 (當然,還有法律、教師、商界等……)。這在執政者來看,不管是日本政府或是國民黨政府,都會特別加以注意。
1995 年全民健保在爭議下實施,早期幾年真的滋潤,當時青壯年的醫師,以及醫院經營者,都曾深受其惠。確切數字就不公開講了,但健保初期幾年的某些科別醫師薪資,我們同樣以在私人醫院,肯做、能做、拿得到的來比,現在大概只有當年的「兩成」左右。
1995 到 2000 年,多家私人醫院嘗試開放科部醫師合組公司,以科經營方式治理部門,追求最靈活投資,吸引最優秀人才合資,也是在那個年代最蓬勃。因為毛利高,有奔頭,醫院肯給,醫師肯衝,自然是台灣醫療技術迅速與國際接軌的年代。
這些滋潤的年代,也換得各級醫院診所,乖乖的交出了「定價權」與「財務細目」,自此,所有的數字都在政府的眼下,所有的定 價都由健保局說了算。在台灣我們覺得這很正常,是因為我們活在這樣的現狀裡。但在商業世界,交出定價權幾乎是拿靈魂跟魔鬼交易,就像 cancer 給出 cancer stem cell 一樣,你交出去的,其實是「未來」。
- 政治力設下這個超級陷阱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人爽,就有人吃虧,而這個吃虧,是用一連串非常精妙絕倫的政策達成,犧牲新一代醫護人員的潛在利益。(延伸閱讀)
先是 1995 年的全民健保,給你吃頓滋潤的,戴個漂亮帽子,讀你的腦波、拿你的帳目,接著 2002 年前陸續完成的總額支付制度,更是加上個升級版的華麗緊箍咒,從此台灣醫療這塊餅,完成了政治的高度介入,此後,這個產業就只能這麼大。
當然,如果景氣好,台灣競爭力強,並有高速經濟成長,醫療產業也會照比例成長。但就正是這「台灣經濟負成長」的困境,給了醫療界最後一槌。畢竟,覆巢之下無完卵。
- 醫生與病患的悲歌:「撐著不死就好」
「盡量撐著,不要死就好」,這話您聽了不順耳,但事實就是這樣。論量計酬、總額給付的年代,我們還可以在該檢查的時候作檢 查、該手術的時候就手術,醫德還有空間實現。但超低價 DRG 實施後,加上薪水連動,你多做就是跟自己小孩的學費過不去,今天幫一個陌生的病人,就是對自己小孩的教育殘忍,請問,你能撐多久?甚至未來台灣可能推行的 HMO,就是論人計酬,公開場合不方便說太明,但怎樣的 KPI,就會產生怎樣的醫療行為,第一線醫師都很清楚的。
- 前人種下的惡果
真要回答,就是我們在當年資訊不流通的年代,也不懂政治經濟的運作,所以作了一個決定,填了一個大家都覺得不錯的科系,給念完了。我們當年,沒能理解世界的變化、沒能看清歷史與政治的脈絡,走到了這裡。這決定是我們自己做的,也怨不得誰。誰叫世界變化這麼快。
- 我們有未來嗎?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我們這一整代人,都在尋找各自的答案。我的朋友們也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日後,再與各位分享,走上這些路前,你該做的準備。
(原文轉載自:新思惟國際,原標題:<「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改變之前,你所該認清的現況。>;圖片來源:Percy Lee,CC Licens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