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時事想想】 中國的「準經濟制裁」,對台灣有效嗎?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313

 
自蔡英文當選台灣新一屆的總統後,中國方面就不斷透過台灣媒體,釋放出各種不利兩岸經貿交流的消息。
部分台灣親中媒體也裡應外合,跟著隨風起舞,用斗大版面披露「來台的大陸遊客正在減少」、台灣遊覽車業沒客人、糕餅業績下滑、甚至刻意把華航購買新 飛機計劃暫緩,與大陸遊客減少相掛勾,營造蔡英文就任後,兩岸經貿減緩將衝擊台灣經濟的刻板印象,刻意撩動台灣民心的敏感神經。
但中國祭出「準經濟制裁」的作法,長期來,對台灣到底有什麼衝擊,必須要回到理性面探討。否則,跟著短期消息面起舞,台灣只會自亂陣腳,不打自垮。
讓我們先回到「國際貿易」的基本課程吧!
經濟學家眼裡,國際貿易是一種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流通過程。透過商品、人員和服務的流通,達到國家經濟利益和消費者福利的極大化。
尤其,貿易的權力內涵可以忽略不計。古典自由經濟學派假定,人類的本性是愛好和平的,且是經濟理性導向。國家之間存在著利益的和諧,而貿易可以增進國際間的基本和諧。這類經濟學派者認為,一旦服用國際貿易這一帖「良藥」後,就能發揮「免除戰爭衝突」的莫大藥效!
《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19世紀的英國經濟思想家約翰‧彌爾(John S. Mill)曾說了一句名言:「貿易通商能強化與戰爭對立的個人利益,進而迅速消除戰爭」。過去八年來,國民黨政府處理兩岸事務的精神,正是這類古典自由經濟學派的服膺者。
約翰‧彌爾 (photo By London Stereoscopic Company - Hulton Archive, Public Domain)
事實真是如此?
在政治學家眼裡,貿易本身隱含著「權力現實主義」的競爭本質。某些欲搶佔主導權的國家會通過貿易,獲得權力。若正常的貿易交流被切斷或縮限,將造成 依賴大國的特定國家處於不利地位。即便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也可能向這種貿易壓力屈服。因此,大規模的貿易交流會是一個特定國家提供影響他國政策的武器。例 如中國當今的作法。
中國藉由小小的暗示和巧妙的輿論操作,就讓台灣民眾相信,除非台灣遵循中國的「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否則就會喪失中國這個市場和客源,迫使台灣這個高度依賴對外經貿交流的小國,屈從這股政治壓力。
但這類「準經濟制裁」真有效果?
借鏡國際政治經濟的歷史經驗,事實上,這類經濟戰武器的效果遠比一般人理解的疲弱許多。
因為,實施經濟制裁的特定大國(如中國)一旦禁止向某些小國(台灣)出口某些戰略物資或資源,等於鼓勵小國開發可替代的供應源,諸如強調國內資源或分散「雞蛋」來源。
即便在短期內,小國的經濟面臨受損的危機。但長期來看,在對內調整轉型和分散制裁國的依賴後,這類準經濟制裁不存在效果。
曾任職於美國國防部的已故美國經濟學家詹姆士‧史萊辛格(James R. Schlesinger)指出:「經濟戰的效果都是暫時性的,除了實現一些短期、直接的目的外,其他什麼都得不到。許多經濟體系對這種經濟壓力,將培育出相當的抵抗力」。
詹姆士‧史萊辛格(photo by Robert D. Ward, Public Domain)
一個最明顯的案例,就是前美國總統小布希口中的「流氓國家」:伊朗。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30多年的經濟制裁和禁運後,並未讓伊朗崩潰或屈服,反而促其開發出震懾西方的核子設備。
簡言之,貿易戰或經濟制裁是一種短期武器,只能在特定時間內發生特定效用。
據此現實和理論,過去多時,蔡英文所強調的「調整台灣產業體質」、提升在地經濟力和分散對外經濟風險等方向,符合小國在面對大國實行經濟貿易戰時的長期調整和應對之道,但這些卻是國民黨執政時,幾乎漠視的作為。
因此,國際貿易絕非國民黨眼中的純經濟利益,更多是權力依賴和對立的存在。(天真的)古典自由經濟學派所倡議的「貿易促進國際和諧及和平發展」,顯然自我掩蔽了國際貿易的政治權力因素。
20世紀至今,國際間不斷上演貿易摩擦和經濟制裁,不就是這些問題的表徵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