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產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文字產生之前,先祖們傳達資訊最初靠的是語音,由於音和義是聯繫在一起的,所以語義是靠語音來實現的。後來人類發現語音雖然可以近距離傳遞資訊,但是不能遠距離傳遞和保存資訊,由於這種需要,就有了圖畫,這就是圖書的由來。
圖畫的最初功能是用來表示語音的。那麼,圖案是怎麼代表語音的?例如,先民們要表示「術」這個語音,但沒有文字,先民們就以一棵樹形象化地代替之。從表面看來它是象形的,然而實際上它是以樹之形表示「術」這個音的;反過來說,凡是發音為「術」的,都可以用一棵樹表示。
但 是「巫術、法術」是個抽象的詞,如果用象形的事物表示,那怎麼表示?但這難不倒先民們,他們就以同音的事物代表它,這就是「同音假借」。古籍中假借字為什 麼多,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這裡的「樹」之圖案又代表了「術」之音,由音而生義。 《山海經》中的「不死樹」就是不死術,也就是後來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術。
當 然,他也可能畫一把戈代表「我」。為什麼甲骨文的「我」是戈之形,就是因為粵語和閩南語中「戈」、「我」同音。「戈」是「我」的圖畫表音而已。這樣的信寫 多了,青年可能會覺得畫畫太麻煩,就將畫不斷簡化成圖案,時間久了,圖案就慢慢固定下來,這樣就形成了文字。所以,文字記錄的其實是語音,語義是通過語音 實現的。這就是為什麼不識字的人,給他看書他看不懂,但是如果讀給他聽,他馬上就明白了信的內容。
《山海經》的文字,大量的是對圖畫的描述,表明《山海經》之前就是一部圖畫 書。所以,理解《山海經》的圖案,絕對不能從圖形上理解,而要從該圖形代表的音上來理解。如《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 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這段文字是前人對原圖畫書的文字揣摩。圖畫畫的是一個黃袋子,紅得像丹火,混沌沒有面目,還好像在唱歌跳舞。經文說這 是帝江。但是帝江明明是個人,怎麼是個沒有面目的、會唱歌跳舞的黃袋子,而且還有六隻腳、四隻翅膀?
所 以,黃袋不是黃色的袋子,而是黃帝這個人!而且,黃囊、渾敦二者的上古讀音也是一樣的,都指的是「黃帝」。那「赤如丹火」也當然不是「紅得像火」的意思! 赤如丹火四字的粵語讀音是「軒轅帝黃」。所以,赤如丹火就是軒轅。那六足四翼呢?六足,鹿祖、六祖之音也;四翼,粵語即散宜也。據《蒙古秘史》,鹿祖是蒙 古人的祖族。據《彝族源流》,六祖又是彝人的祖宗。而雲南人的祖宗也是六詔。六足、鹿祖、嫘祖、六詔、鹿蜀實際上是同一人,同音互譯而已。
所 以六祖實際上是中國人的祖宗。散宜就是中國史籍中的散宜氏(即「塞人」之南方讀音)。這段經文的整個意思是說:「那裡有人,是黃帝,他是鹿祖、塞人、葷粥 一族,是司彘國的領袖」 。黃袋子,紅得像丹火,是對黃帝二字的圖畫表音,六足、四翼也是圖畫表音。所以,你現在再看看,把黃帝畫成這個樣子是有多搞笑。
以 圖表音,以音釋義」這是《山海經》最重要的特點,不明白這一點,就不可能讀懂《山海經》。理解了這些,那下面考考你:如《大荒南經》中「有巫山者,西有黃 鳥。帝藥,八齋。黃鳥于巫山,司此玄蛇。」這句話你會怎麼翻譯?你應該不會再理解為:「巫山西邊有一隻黃色的鳥,還有一條蛇」了吧!
此外還有獸,《山海經》中,有的獸並非真正的野獸,而是上古民 族的稱呼,相當於「族」。在上古,「獸」應該和「族」同音,故以「獸」假借「族」字。如《南山經》首經:「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 猼訑,佩之不畏」,所以,基山之猼訑獸,其實就是後來的波斯族。懂得了這一點,《山海經》中的怪鳥、異獸就好理解多了。諸如此類,《山海經》中舉不勝舉。
【溫馨提醒:本篇文章非正式學術論文】
【如有不同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出版編輯:陳慶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