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帝辛

  1. 帝辛[1],子姓,諱受德[註 1],是商朝最後一代的君主, 在位39年(前1085-前104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075年至前1046年在位。
    帝辛非常重視農業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國力強盛。在位期間,繼續對東南方向的人方東夷)用兵,最後將其擊敗,將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然而,這場長久的戰爭導致了國內空虛。後來,周朝聯合西方各方國一起討伐商朝。在牧野之戰中,商軍潰敗,帝辛自焚而死,商朝滅亡[2]。死後,其子武庚他為帝辛周武王在其生前稱呼他是「商王受」。帝辛死後,周武王便給他一個惡諡之名為,此乃一個惡諡,因此帝辛以紂王一名為後世人所熟知。

    目錄

    生平

    幼年

    帝辛自幼聰敏過人。《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繼位

    帝辛繼位後,定都於沫(前1082年),後改沬邑朝歌(今河南淇縣)。他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商朝國力逐漸強盛。在位期間繼續對人方(周人稱之為東夷)用兵,在經歷了長期的戰爭之後最終取得了勝利,並將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然而,對人方的戰爭導致了國內空虛,最終導致了商朝的滅亡。[3]

    周武王滅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對商朝發起進攻。商軍主力在東南,無法徵調,只得將奴隸和戰俘武裝起來進行抵抗。周武王以在距離朝歌(今河南淇縣)七十里外的牧野擊敗商軍,奴隸和戰俘倒戈投靠周軍。商軍因而大敗,此戰就是歷史上的牧野之戰。周軍隨即攻至朝歌。帝辛登上鹿台,穿上寶玉衣,投於火中自焚而死,商朝滅亡。[4]死後頭顱被周武王斬下,懸在白旗,兩位妻妾的頭顱懸在紅旗上,被送入周太廟祭拜周人祖先。[5][6]
    帝辛死後,葬於淇水之濱。
    周武王征服商朝之後,改封其子武庚為諸侯,令其統治朝歌一帶,又派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監視其舉動。

    家族關係

    家庭

    考古研究

    考古學者認為,殷墟遺址的1567號墓是帝辛的墓。[8]
    周朝滅商以後,紂王與夏桀一起被當作是暴君的典型,不過近年以來有不少學者對此提出懷疑。
    毛澤東認為「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
    近代史學家顧頡剛也曾綜合考證,發現紂的70多條罪狀都是周朝以後逐漸增加,劇情也逐漸強烈,戰國時期增加了20項、西漢增加21項、東晉增加13項,至於比干之死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深入研究發現與史記上紀載有出入的證據逐漸增多,現存比干墓寺廟中碑文有顯示其比紂王還晚死十多年,不可能是紂王所殺,此一證據不能說是鐵證,但已經構成懷疑探討點,而所謂比干諫言而死是到春秋時期才有紀載,已相隔甚遠,[9]且諸多文獻表明隨著歷史推演紂王的描述越來越殘暴,新增的情節也越多,炮烙之刑詳細紀載為夏桀發明,後不知怎麼也成了紂王,不能排除後人醜化的可能。到了戰國時期又有了屈原的說法比干其實是投水而死。

    史書中對其暴虐事跡的記載

    史記》記載,帝辛「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又說他「好酒淫樂,嬖於婦人[註 2],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為人凶殘成性;殺害忠臣義士,如其叔父比干;囚禁異己,如西伯昌被幽禁羑里(今河南湯陰)七年之久。他為了觀察胎兒,竟殘忍地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他想知道冬天光腳過河的農夫為什麼不怕冷,竟叫人砍掉他的雙腳。[註 3]戰國策》記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惡,醢鬼侯;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侯;文王聞之,喟然而嘆,故拘之於牖里之庫百日,而欲令之死。」
    韓非子·喻老》亦有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亦云「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帝王世紀》記載,帝辛在位期間,西伯的嫡長子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質,當時負責替帝辛駕車。但某日,帝辛派人烹殺了伯邑考,並將他做成了肉羹賜給西伯昌,並說:「聖人應當不會吃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西伯昌最後還是吃了肉羹。帝辛評價說:「誰說西伯昌是聖人?吃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10]
    在眾多文獻中,帝辛是一個實行炮烙之刑,濫殺無辜,開設酒池肉林,窮奢極侈的昏暴之君。他與夏桀並論,在中國一直是暴君的代名詞。這一段歷史,後人加上想像,寫成了《封神演義》。成語有「助紂為虐」[註 4]

    對暴虐記載的質疑

    在《尚書·牧誓》中,周武王只列舉了帝辛的四條罪狀,分別是聽婦人言、不認真祭祀、不重用親戚、任用逃犯做官,然而「聽婦人言」、「不重用親戚」與「任用逃犯做官」在商代社會並不罕見。
    商朝時女性地位很高,女性可以擁有封地,還可以擔任輔政大臣將軍;到了西周時,女性地位就大大下降了,不僅不能擁有封地,也不能參與國事。「商紂王與蘇妲己淫亂失國」的故事其實反映了殷人男女平等的歷史。商朝時用人不重視家庭身份,王族成員並沒有太多被委以特權;其他國家的奴隸農奴逃往商國,就獲得自由,一部分賢能之人甚至被任用為官員;殷墟甲骨文中有許多「小臣x」之類的人名,大多是出身卑微之人;西周時實行絕對的世官制,用人唯親,才指責帝辛「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11][12]
    殷墟考古來看,商朝末期的人祭人殉都很少,甚至沒有西周中早期嚴重。從各種文物中,看不出帝辛有太多暴行。西周初年時所宣揚的帝辛的罪狀,除了《尚書·牧誓》中的那四條,也就只有酗酒、相信自己有命在天了。到了後來,西周統治者和商王朝的叛徒繼續指責帝辛,並造出了「紂」這個字。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不了解歷史真相,為了向世人宣揚「惡有惡報」,便又給紂王增添了不少新的罪狀,例如作炮烙之刑、把人剁成肉醬、剖割孕婦之胎等。漢代以後的統治者繼續把紂王作為反面形象宣傳。紂王的「荒淫殘暴」實際上是千年積毀的結果[13]
    子貢曾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註 5]認為帝辛許多的罪過並未發生,是被後人所加的。南宋學者羅泌在他的著作《路史》中,也認為商紂王的許多罪行並不真實。
    在《韓非子》中提到,費仲勸諫帝辛殺掉西伯姬昌,但帝辛卻認為「夫仁義者,上所以勸下也,今昌好仁義,誅之不可」,沒有採用費仲的建議[14]
    根據《左傳》等文獻以及殷墟甲骨文,帝辛征服了淮夷 ,派飛廉出使北方,對中國古代的統一與各族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有過一定貢獻。《詩經·商頌·玄鳥》:「武王靡不勝。」《詩經·商頌·長發》:「武王載旆,有虔秉鉞。」經郭沫若等學者考證,這裡的「武王」是指帝辛,他在生前曾深受百姓的愛戴,是殷民心目中的「武王」[15]。河南淇縣朝歌鎮有後人修建的紂王之墓,當地人民均以帝辛為榮。

    相關文物

    二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卣、六祀邲其卣分別是帝辛二年、四年、六年時鑄造的青銅器。這三件器物都提到了邲其這個人物,據銘文記載,他協助帝辛進行了祭祀,帝辛賞賜了他貝幣。

    後世創作

    紂王也是明代文學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一個登場人物,在該小說中也稱他為「壽王」。

    影視錯誤

    「紂」是諡號[16],影視作品在他活著的時候稱他為「紂王」,但當時帝辛還沒有死,不可能用周朝統治者給他的「諡」。
    根據《逸周書·諡法解》可知,諡法起源於周公旦(「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於牧之野,終將葬,乃制諡」)。也有人認為諡法起源於更晚些時候(周厲王時期)。總之,在商紂王帝辛時期,諡號還未流行。另外,《牧誓》中記載的周武王牧野之戰時發表的檄文,裡面稱呼帝辛為「商王受」[17]

    腳註


  2. 據《中華通史》第一冊,章嶔

  3. 意思是寵信妲己,建立酒池肉林

  4. 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適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涉者脛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琁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

  5. 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達等助紂為虐,嬰城自固。」

    1. 論語·子張》

    參考資料


  6. 武庚給父親上諡號

  7. 商紂王帝辛.

  8. 《左傳·昭公十一年》:「桀克有緡以喪其國,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9. 司馬遷. 殷本紀. 史記. 西漢. 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朝歌),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 《逸周書·世俘》曰:「甲子夕,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以自焚」。

  10. 《史記》〈周本紀〉「(周武王)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縣其頭小白之旗。」

  11. 《逸周書》〈世俘解〉:「武王在祀,大師負商王紂縣首白旂,妻二首赤旂,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

  12. 史記·殷本紀》中說:「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