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討論] 德皇的鐵十字戰鷹(3):1917血色的四月

http://www.ptt.cc/bbs/Warfare/M.1335961172.A.2AE.html

三、變局、轉機、血色四月 1917對於世界大戰來說,不僅僅是新的一年開始,也更是一切戰略局勢從頭大洗牌的年份 。俄羅斯於這一年初爆發革命而陷入混亂,隨後更在十月革命後退出世界大戰,美國則接 著崩潰的俄羅斯替補進來正式參戰,這意味著德國人將可以把所有軍事力量集結起來對付 西線上的協約國,而航空隊手裡可以運用的資源也跟著變多了;然而隨之而來的就是美國 的工業與經濟力量,以及其所帶來的協約國逐步佔據武器質量優勢的壓路機效應。 不過繼1916年後的大改革,德皇陸軍在1917年初已經訓練起一批經驗豐富且精通空中戰術 的王牌飛行員,而他們所駕駛的信天翁戰機面對協約國各種補補貼貼改良再改良的舊式戰 機與菜鳥飛行員,此時仍然享有火力與速度上的穩穩優勢。 儘管如此,協約國仍然相信他們已經在去年的索穆河會戰中找到了必勝公式,戰車與飛機 的大規模集中投入、與更密集的準備砲擊將會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同時,東線的俄羅斯退 出戰場勢必將使西線的德軍實力迅速增強,為了避免導致此一最壞的結果,英法聯軍得在 德軍增援以前,在西部戰線提早實施反擊作戰以爭取空間上的緩衝優勢。 在凡爾登戰役一夕成名的法國將軍尼維爾(Nivelle)大力鼓吹他上述的戰略,贏得了法 國政府的支持而取代霞飛成為新任參謀總長,並將之付諸實行。於是,1917年4月5日,協 約軍聚集了三千門火砲,並開始對埃奴河地區發起了長達十天的準備砲擊,一共轟擊二百 五十萬發砲彈,平均每公里正面就會灑下十萬發砲彈;4月9日,英軍也跟著法國盟友的腳 步,而在阿拉斯方面發動了呼應的支援攻擊。1917年春季的這一連串激戰,便是後來令協 約國方面幾乎動搖國本的尼維爾攻勢。 [img]http://tinyurl.com/89tv93d[/img] 1917年法國陸軍參謀總長羅伯特・尼維爾將軍 而對英法聯軍來說,為了要有效率的發起準備砲擊與偵察活動,掌握制空權是不可避免的 課題。為了達到此一目的,協約國航空部隊效法去年起德國人開始實施的侵略性攻勢巡邏 ,在法國北部的阿拉斯一帶也主動派遣大群飛機進入戰線後方,以攻擊機場的方式強迫德 軍飛機起飛,同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的協約國側挑起航空消耗戰。 然而、1917年3~4月的這一連串密集的航空決戰,以及繼航空戰之後展開的地面戰,其結 果卻是對英、法而言極為苦澀的敗北。 在這場被當時報章媒體描述為「血腥四月」的1917年4月前後,西線上空幾乎是每天都在 爆發數十至上百機規模的空戰。在短短一個月之內,英國陸軍航空隊(RFC)在阿拉斯配 備的365架各式戰機中就被擊墜了245架,三分之二的偵查機與戰鬥機中隊全滅,前來助陣 的法國飛機也被擊落了47架。與此相對的、德軍方面的損失只有66架,平均起來相當於對 協約國有一比五的優勢交換比。 [img]http://tinyurl.com/75m6o6w[/img] 被形容為德軍對英軍一面倒屠殺的血腥四月,阿拉斯大空戰。 而英法兩軍主動出擊、勇猛侵入德軍戰線後方尋求空戰的結果,是導致了被擊墜飛行員的 大量陣亡與被俘。四月上旬協約國戰鬥機主動出擊帶來的大損耗,導致西線的天空門戶洞 開,德國戰機於四月下旬反守為攻,開始主動前進戰線後方實行攻勢巡邏,空襲掃蕩協約 國軍的野戰機場、掃射停放在地上的飛機,結果反而使得協約國這方的航空隊遭受到了毀 滅性的損失。 飛機的折損可以補充、熟練的飛行員卻無法再挽回。血腥四月裡協約國空勤人員共計有 282人戰死、106人被俘,這個損失更是大到難以想像的程度。從1916年7月的索穆河會戰 開始,在周邊地區及其上空進行了大約六個月的空戰,半年下來協約國方面戰死、失蹤、 被俘的空勤人員損失總數也才576人,而對照血腥四月的這種損失速度來看,人力耗損的 劇烈程度是1916年的三倍之快。實際上,如果再維持四月的這種慘況半年不變,那麼協約 國就會被放血到一個飛行員也不剩了。 理所當然,血腥四月的空戰不但沒能從德國手裡奪取到空優,反過來也使協約國方面砲擊 觀測、敵情偵查等一切航空支援活動遭到了封殺。而喪失空優的結果是極其致命的,在四 月初那段空優爭奪戰與準備發動地面攻勢的期間,協約軍未能發現到一個極其關鍵性的情 報:德軍其實早就已經預測到了攻勢的到來,於是從第一線的塹壕後退,改以較為彈性防 禦的怖署方式,而非傳統寸土必爭的死守政策來對抗英法聯軍的總攻擊。 換言之、尼維爾攻勢中進行了長達十數天的準備射擊,這些打掉的砲彈不但完全沒有造成 德軍的損害,反而還砸爛了道路與交通線,造成了協約軍攻陷德軍放棄的第一線陣地後, 陷入了無法靠火車與卡車補給的後勤不繼狀態。而德軍方面反之則透過對鐵路調車場與後 方物資堆棧綿密的航空偵查,掌握了協約國發起攻勢的意圖並正確地猜測出主攻方向,而 將計就計地設置了更為強固、且以縱深防禦概念設計的次要防線等待協約軍一頭撞上── ─這就是興登堡防線。 [img]http://tinyurl.com/75vnd5z[/img] 尼維爾攻勢中陷入寸步難行境地的協約國士兵。 德國陸軍航空隊配合著陸軍參謀本部的情資判讀,也採取了「先守後攻」的彈性防禦方式 運用他們的戰鬥機。1916年夏季六機一隊的獨立戰鬥機中隊Jasta,被1917年初夏更大規 模的建制,也就是戰鬥機大隊Jagergeschwader(JG)的建制所取代。建制上的改變使德 軍戰鬥機飛行員獲得更高的指揮權限與自由度,也擴大了一次投入的戰鬥機數目,從而加 大了德國的局部空優密度。 在優勢的情報資訊下,德國陸空軍單位實施彈性防禦的戰法,雖然乍看之下冒險投機,但 卻是一場勝負早以分曉的賭局,且結果也造成了協約軍極大的失血。尼維爾攻勢發起之初 ,由於德軍抵抗輕微而使得聯軍將兵有了不切實際的樂觀期待;等到他們繼續深入敵境擴 大戰果而遭受到真正的抵抗時,造成的心理衝擊更甚於物理上受到的殺傷。 歷經了1916年的凡爾登會戰與索穆河會戰,以及超攻勢主義者霞飛所鼓吹的刺刀主義, 1917年初時流血過多的法國人民已經出現了普遍的厭戰情緒。而尼維爾將軍在凡爾登會戰 後竟為了鼓舞士氣而誇下海口,聲稱戰鬥會在最初的48小時內就分出勝負,不會有超過萬 人規模的傷亡,連哄帶騙地聲稱他已經找到了減少傷亡的最佳方法,才勉強拉起法軍的鬥 志把他們帶到下一個戰場去。但是法軍從一開始的心態上已經鬆懈,而後在興登堡防線上 遭受到預料外的抵抗,如今發覺尼維爾攻勢不僅沒有指出一條光明的前程,自己越益身陷 泥淖般戰局的危機感終於造成了心理上最後一道防線的崩潰。 儘管透過坦克與滾進彈幕支持,1917年尼維爾攻勢的法軍對德軍傷亡已經從過去的三比一 拉近到三比二左右,但是法國軍民心中希望的不是這種消耗戰上數字的變動,而是真正具 體的戲劇性勝利,尼維爾的謊言與現實的殘酷之巨大差距,使得法國士兵原本就已經備受 摧殘的士氣一口氣歸零了。 1917年4月底至5月初,伴隨著一連串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如火如荼展開的尼維爾攻勢不 得不臨時虎頭蛇尾地叫停。4月下旬起法軍離營未歸、逃亡與失蹤的人數開始直線上升, 在1917年4~5月之間,法軍憲兵記錄有案的軍紀案件爆發性地增長,僅四月一個月裡就有 兩萬一千件違紀案件出現。 [img]http://tinyurl.com/7qp4mqo[/img] 法軍行刑隊在凡爾賽槍決嘩變士兵。 [img]http://tinyurl.com/7co58ug[/img] 瑟縮在壕溝中拒絕司令部前進攻擊指令的法軍部隊。 這種人心浮動的普遍現象累積到四月底終於出現了一次壓力的總爆發───4月29日,法 軍在西線各處前線的官兵都發生了嘩變。前線的113個法軍師中有49個師,也就是43%的法 國陸軍,已經因為太多士兵開小差而呈現崩潰狀態,人數多到軍官或憲兵都無法阻止,有 些地方是連部隊軍官本身都放棄了指揮所逃走,而徹底的喪失了指揮機能。其他還勉強堅 持在前線的師也都出現了集體抗命拒絕離開壕溝發動攻勢的現象,甚至部份地區的法軍官 兵被左翼份子組織起來,形成了類似蘇維埃公社的政治結社,高喊要朝巴黎進軍的口號。 理所當然在全軍上下動搖、戰線濱臨總崩潰的這種情況下,攻勢肯定是再也無法繼續進行 下去了。英軍雖然冒著慘重死傷攻打阿拉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看到他們隔壁的法 國兵扔掉武器向後跑掉之後,也逐漸發覺苗頭不對而停下來觀望局勢;而在5月15日,法 國政府索性把尼維爾將軍炒了魷魚,讓貝當將軍出面取代他成為新任參謀總長。至此為止 整個尼維爾攻勢也就壽終正寢了。 [img]http://tinyurl.com/6vjmvn2[/img] 在1917年拯救了法軍免於全線崩潰的溝通協調者,貝當元帥 貝當並非傳統威權主義的法國將軍,本來貝當治軍的風格就很親民,時常前往部隊基層聆 聽他們的意見和困擾,是少數會走出司令部視察前線、而不是待在地堡裡發號施令的開明 將領。貝當上任後下令設立一條專門申訴用的軍線,而往往一天會有上百通電話打爆他的 辦公室,而他會挑選其中可以前往的幾個地點去實地走訪,聽取士兵的抱怨並向他們演講 提振士氣。經過貝當奔波努力之下,法軍本來濱臨崩潰寸前的局勢逐漸回穩,而他也並非 空口白話,而是實際採取行動把士兵們的意見反映給了政府,爭取法軍士兵應有而未有的 基本待遇福利,並具體承諾「在美國盟友的援軍抵達歐洲大陸前、法軍將不會再發動任何 一次凡爾登式或索穆河式的消耗戰」。差不多到了六月底,貝當才勉強阻止了法軍更進一 步的崩潰並重新掌握部隊的控制權,貝當也因此成為了法國的國民英雄。 唯一值得協約國慶幸的是,在法軍總崩潰的五至六月裡,德軍並沒有掌握住這個機會發起 追擊。馬恩河與凡爾登的經驗使德國人傾向於謹慎地試探,而非發動過於猛烈的攻勢徒增 損失;而另外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尼維爾攻勢失敗後,法軍內部發生了全面性的 自我崩潰這種事,本身就過於離奇到難以想像吧。但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1917年尼維爾攻勢與血腥四月空戰,會造成這種前所未有的大差距交換比,以及西部戰線 法軍的全線崩潰,其背後的原因當然並不單純。關於德軍航空部隊的戰術與裝備優勢,已 經在先前的1916年凡爾登與索穆河篇章裡提過,因此我們要從另一個方面來探討1917年血 腥四月的成因與其背後代表的意義。 英國飛機在阿拉斯上空蒙受的慘重損失,很大一部份是由於這場戰鬥打從一開始就不公平 ───相對於法國與德國的同行們,英國當時並沒有所謂戰鬥機的稱呼,而是將戰鬥機歸 類為偵察機的一種,英國人稱呼自己手裡的戰鬥機為「戰鬥偵察機(Fighting-scout)」 ,比方說BE.2c/e。 [img]http://tinyurl.com/7nz34ey[/img] 複座戰鬥偵察機BE.2c。 這還不僅僅是分類與運用觀念上的重大問題,也連帶影響到了機體的設計與性能。因為飛 行員一人操作儀器手忙腳亂,恐怕難以勝任對地面拍照攝影的偵查工作,所以為了滿足偵 察機的角色,英國的戰鬥機多半都是由裝設有後座機槍與攝影窗的複座機來兼任。事實上 ,直到1917年初,英國人調集到阿拉斯來的25個中隊裡,就有18個是配備這種笨重的複座 偵察機或是後推式飛機。 雖然一機多用不是什麼壞主意,但軍事史上大部份多用途的武器大概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英國的戰鬥偵察機也不例外。德軍的信天翁連法國人刁鑽靈活的單座戰鬥機紐波特對付起 來都備感吃力,更何況是像英國這種掛了支後座機槍也來兼差打醬油的戰鬥偵察機?雖然 在分類上也是可以空戰的機型沒錯,但後方坐辦公桌的將軍們不能理解他們的戰鬥機和德 國的戰鬥機之間有什麼差別,混為一談的結果就是把大批笨重的複座偵察機掛上機槍派去 湊數,來跟德軍搶空優,造就了大慘劇。雖然後來英國推出了少數幾款空戰倒也還過得去 的傑作複座機,例如布里斯托F.2b,大概是一次大戰屬一屬二優秀的戰鬥偵察機了,但當 時協約國已經佔據優勢,而對戰況沒有什麼多大影響。 [img]http://tinyurl.com/7sac6lz[/img] 裝備後座機關槍的複座戰鬥機,布里斯托F.2b 另一方面,法國人看似損失較少,但其實蒙受的損害卻比英國人還要更慘重。在1917年4 月,法國積極出動航空部隊的結果,是造成了大量的迷航、起降事故、空中解體、追撞等 非戰鬥耗損,其損失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總計266架墜毀,152名空勤人員傷亡,也就 是說法國人在血腥四月裡,摔的比英軍被德軍打掉的飛機還多。 會造成這種慘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其一是1914年8月開戰、1915年的福克惡夢以來,法國航空隊在缺乏教官、教練機的情況 下與德軍激烈空戰,長時間放血卻又持續大規模擴充規模的結果,造成了飛行員素質的嚴 重低落。實際上紐波特17、SPAD S.VII早期型等1916年後半登場的法國戰鬥機性能已經凌 駕了德軍大部份戰機,但是輕忽了飛行員養成教育和戰術理論研究的結果,是導致大多數 法軍的菜鳥飛行員發揮不了機體的性能,就先被德軍擊落或是事故墜毀而喪命。長時間居 於不利地位的經驗導致法國第一線飛行員雖然手握更精良的裝備,但是卻畏懼於與德國人 挑起空戰而寧可避戰自保。 他們的盟友英國人則大不相同,英國飛行員多半都有在本土攔截過齊柏林飛船的經驗,這 一類不會還手的目標給英國飛官們建立了自信心;但是另一方面英軍配備的戰鬥偵察機多 數都是些垃圾,所以英國飛官們的自信心搭配上那悲劇的飛機性能,結果往往是慘上加慘 的大慘劇。 而德軍相較之下由於低損失高生還率,以及一套安全合理的戰術系統架構,反覆出擊累積 飛行員的經驗之結果,於是跟陷入飛行員素質惡性循環迴圈的協約國逐漸拉開了很大的差 距。 其二原因則是工業與生產層面上的。由於法國在開戰初期的動員計畫破壞了自家飛機產業 的生產線,導致國內各發動機廠商不得不雇用無經驗的女工、童工以取代經驗豐富的老師 傅,缺乏品管的結果是造成了1916、1917法國航空隊大擴軍時嚴重的粗製濫造問題。 講到了飛機製造的話題,那先岔開話題來作一點預備知識的題外講座好了。基本上飛機用 的發動機當時主流有兩大類型。一種是直列水冷或變種的V型雙列水冷式;另一種則是星 形排列的氣冷式。 水冷式引擎雖然造型較為流線,容易達到較快的速度,但是卻會延長機首長度,使飛行員 在降落時看不見前下方而容易造成事故。而水冷式引擎比氣冷式多出一具冷卻器,使得製 造成本、維護的複雜度上都比較高昂;在軍事用途上,一但水冷式引擎中彈即可能引起冷 卻水外洩的易毀性,更增添了運用上的麻煩。 相對於此,氣冷式引擎因為少了冷卻器與其附帶的冷卻水箱等設備,是靠著把發動機前置 迎風,讓冷空氣把引擎吹涼來自然散熱,所以重量大幅減輕、機首長度也比水冷式短而有 利於更廣闊的前下方視野、若要增加發動機的輸出而增加氣缸數時,也不必延長機首。維 修、製造上也都享有成本優勢。 列成簡表比較的話大致如下: [img]http://tinyurl.com/cl7bepc[/img] 水冷式發動機(賓士bz.III直列六缸) ◆造型細長流線,有較佳的氣動優勢 ◆前置引擎牽引式怖局時,氣缸數過多會導致機首過長妨害視野 ◆製造工本昂貴 ◆機件複雜、維護費用高 ◆脆弱、容易受損 [img]http://tinyurl.com/6vb63wd[/img] 氣冷式發動機(雷諾9氣缸星形轉子) ◆造型高聳大直徑,易造成阻力增大 ◆前置引擎牽引式怖局時,就算增加氣缸數強化出力也不會妨害視野 ◆製造成本便宜 ◆少了冷卻器、冷卻水箱與輸水導管,減輕重量且構造簡單易於維護 ◆個別氣缸獨立散熱,中彈不會導致整顆引擎全毀 雖說大戰期間協約國與同盟國雙方採用了幾百種各式各樣的飛機與不同款式的引擎、整體 來講難以一概而論,但是粗略概括地說,德軍這邊使用的機體大多都是賓士、戴姆勒、 BMW製造的水冷發動機;反之英法等國則使用雷諾或葛諾姆製造的氣冷發動機。水冷發動 機製造上的費工與高精度需求,也影響到了德國飛機的生產量,始終無法趕上工業與勞動 條件都遠遠不如德國的法國之生產量。 乍看之下氣冷式有如此多的優點,應當是比精密易毀的液冷式要更適合軍用吧。但是一次 大戰初期的氣冷式發動機構造,跟大家常識中的零式戰鬥機或是P-47雷霆式那樣的構造有 點不太一樣───基本上,一次大戰的氣冷式星形氣缸排列發動機大多是所謂的轉子引擎 (Rotary Engine)。所謂轉子引擎,便是當引擎在轉動螺旋槳時,「引擎本身」也在跟 著轉動的構造。 當然以現代的眼光看來會覺得這是很浪費動能的無效率構造,但在那個時代卻是絕對必要 的設計。由於一次大戰時代的飛機速度大多都只有100~200km/h左右的程度,飛行的高度 又低,所以其實光靠正前方吹來的風是不可能完全散熱的。轉子引擎便是為了補救這一點 ,所以讓引擎本身的迴轉來幫助均勻散熱的一種應變之道。 然而、整顆引擎會跟著螺旋槳一起轉動,帶來的離心力非同小可,特別是高轉速狀態下會 對整架飛機的飛行特性造成莫大影響。使用轉子引擎帶來的效果是飛機會因為離心力而無 法飛一直線而總是歪一邊,而當你往一邊轉彎時這架飛機會鈍得像顆石頭;反之往另一邊 扭操縱桿,你可能就會一口氣轉到失速。事實上只有熟悉飛機特性的老練飛行員,才能掌 握轉子引擎的「怪癖」而駕馭自如。 而更加嚴重的問題是轉子引擎的機件磨耗程度甚大,不加細心維護的話,通常操作壽限不 會超過一百個小時。此一天生存在的物理限制,加上1917年當時一團混亂、粗製濫造的法 國軍工生產品質;以及前面所提到的飛行員素質惡性循環問題,相乘起來便得出了極為可 怕的後果。 請各位想像一下,當一架德軍戰機試圖咬住法軍戰機的六點鐘方向時,還未等到德軍開火 、這架法國戰機就突然引擎與機身分家、噗通一聲往地面砸下去了。來不及朝他放槍補個 尾刀的德國飛行員只好摸摸頭自嘆可惜,向地上那位倒楣的法國同行揮揮手致敬離去。 當時法國在1916年秋季有平均月產700架飛機的工業能力、1917年春季更達到了月產1000 架飛機的水準;倘若維持這樣的生產步調下去,一年內協約國要組織一萬架軍機的強大空 軍陣容也絕非癡人說夢,而是伸手可及的近未來。 與此相反的現實是,1917年血腥四月前夕,法國陸軍航空隊只編制有1420架各式軍機,與 600架預備用但是沒飛行員可操作的飛機。根據法軍航空軍備局的報告,這個月他們有385 架飛機因為已達操作壽限而必須報廢、還有133架飛機若不更換新引擎就再也飛不起來了 。再加上這個月他們摔掉的266架飛機、被德軍擊落的47架飛機,扣掉這總計八百多架的 損耗、實質上每個月新出廠的一千架飛機,也才勉強能填起這個大洞而剩一百多架的新增 數目罷了。 本來一次大戰就是個技術快速進步快速淘汰的年代,新飛機出廠後差不多平均3個月左右 就會成為落伍的舊型號。因此,一個國家正常的空軍規模通常差不多是三個月的飛機產量 。但法國就算包含沒有人開的預備機在內,距離它理論上應該擁有的規模也還是有高達一 千架的落差。 法國航空工業的混亂,反映出的是當時法國軍事產業全面性混亂的縮影。由於前線戰況吃 緊與資源不足,政府在大後方制定了軍火增產計畫,卻欠缺相關的配套措施,也缺乏有經 驗的勞工和有效率的生產組織流程。 更離譜的是,法國政府在1916年初花光了國庫裡全部的預算後,索性把1916年度的企業所 得稅從25%調漲到75%,打算讓民間企業以近乎無償的方式增產武器裝備,但這種殺雞取卵 的政策很快就在其他地方「回收」了成本。企業咬牙應付政府清單而勉強增產的裝備,成 為前線拒收的欠陷不良品,被品質不良的砲彈膛炸而殺死的砲兵人數一度多過了戰鬥中陣 亡者,最新銳的輕機槍成為了打一發卡一發的半自動步槍。而法國政府另一個省錢的方法 是用愛國心替代軍餉,鼓吹官兵應當與國共體時艱,而從1916年秋開始停發軍人薪俸,這 也是導致1917年尼維爾攻勢後法軍士氣大崩潰的一個遠因。 但法國也知道再這樣惡搞下去,很快就要重演1871年普魯士人進城的慘劇了,所以法國政 府在血腥四月與軍人大嘩變事件之後,決心一口氣大刀闊斧地進行軍備生產的改制整合, 以重建其陸軍及航空隊戰力並全面汰舊換新。原先各家飛機製造廠獨立生產、政府通通照 單全收的情況被改變,轉為由軍方評估採用一款主力機後,再向原創廠商買下設計圖,發 怖給國內各飛機工廠進行協同授權生產的戰時體制。同時政府也鼓勵國內的汽車、自行車 廠商接單成為外包飛機製造的下游廠商;法國的飛機製造廠由1916年末的39座增加到了 1917年末的62座,生產力也有了顯著提高。 法國製發動機的低可靠性已經是短期間內無法改變的殘酷現實,因此決定在下一世代主力 機的SPAD S.VII型戰鬥機量產型上,拋棄性能存疑的法製雷諾發動機,全面改採西班牙製 的西斯潘諾發動機。不同於戰時動員導致了生產體系混亂的法國,西班牙處於安全的大後 方,可以無憂無慮地以往常的高品質手工藝,生產法國戰機所欠缺的高品質引擎。 [img]http://tinyurl.com/6lqzxo7[/img] 西班牙製西斯潘諾Suiza-8a,八缸V型水冷發動機。引領協約國軍機進入200匹馬力時代的 小型輕量可靠之高出力引擎。 美國參戰則為協約國帶來了另一個安定且可靠的發動機與零件供應源,這使得長久以來一 直都困於發動機不足的英國、和過度增產造成品質低下與維修混亂的法國而言,也是一劑 不易察覺到卻十分有威力的強心針。 德國這方面在1916年夏季建立空戰準則與適於空戰的組織架構時,也在飛機的生產體制上 進行了一番簡討與重整。以建造齊柏林飛船揚名世界的德國,本身擅長製造飛行船與魚雷 快艇用的大尺寸發動機,但是卻缺乏製造小型高性能航空發動機的Know-How;反之他們的 盟友奧匈帝國在發動機製造工藝上雖然有部份領先之處,但卻因為缺乏有效率的工業體制 而導致產量低落,僅能發揮德國十分之一程度的生產力,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存在。義大 利的跳船倒戈更是致命傷,同盟國一瞬間少了一個擁有德國五成水準工業實力的有力盟友 ,而義大利航空工業也迅速與西班牙一同成為了支撐協約國1917~1918年間空軍大擴張, 尤其是新成軍的美國航空隊的有力後盾。 而當時德國陸軍航空隊總監部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是:究竟該選擇哪一款引擎作為同盟軍 的共通標準規格呢?而當時德國人手裡有兩種類型的發動機可以選擇。 6氣缸直列水冷BMW/賓士/戴姆勒舊式發動機。(150~160匹馬力) 8氣缸V型水冷新式發動機。(200匹馬力) 到最後於1917年初,德軍選擇了性能最平庸、也缺乏發展性的六氣缸水冷直列系統。其原 因也很簡單,因為工程師已經完全掌握了六氣缸直列水冷的生產技術,其可靠度已經成熟 ,且沒有需要克服的技術問題,德國人能立刻投入大規模生產。與之相較之下雖然8氣缸V 型水冷發動機有優異的高性能與小尺寸,但容易過熱且零組件和舊式六氣缸引擎規格不相 容等問題,若要將現在已經成熟的舊發動機生產線切換為新發動機系統,則轉換之間一定 會浪費許多生產力,這是飛機產能僅有協約國二分之一的德國所不能忍受的劣勢。 最後這個大量集中生產戰鬥機用小型六氣缸引擎的方案,被德國陸軍航空隊命名為帶有雙 關意味的「美利堅計畫(Project Amerika)」,既是希望能夠擊敗新參戰的美國陸軍, 也同時是向美國優越的工業量產化致敬,而這個戰時軍機增產計畫於1917年正式付諸實施 了。透過選定主力戰鬥機與主力發動機的政策,德國與奧匈集中力量在製造信天翁系列, 雖說總體生產能力差不多是英法聯合的二分之一(1917年裡,相對於協約國年產20000架 ,德奧合計年產能是12000架左右),但卻反倒使得德國在1917年底確保了3000架第一線 軍機、約略與英法聯軍旗鼓相當的空中力量,實戰運用時,藉著教範與戰術上的領先之姿 ,更往往是德國戰鬥機佔有三至四倍於協約國飛機的局部數量優勢。 然而,1917年初確立的「六氣缸水冷引擎共通化」路線雖然確保了1917年裡德國戰機供應 充足的有利條件;但是卻在1917年夏季之後,伴隨著法國航空工業系統的重整腳步、與美 國參戰帶來的影響,逐漸使得性能停滯不前的德國150匹馬力級發動機,被協約國的新式 200匹、300匹甚至400匹馬力級之新型發動機所超越。 經過流血四月的洗禮,英法聯軍重整腳步,等待大西洋對岸新加入的美國運轉起它無窮動 力的戰爭機器,並終將顛覆整個戰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6.24.26
donkilu:推! 05/02 20:30
Kampfer18E:系列好文推:D 05/02 20:35
Hartmann:大推 05/02 20:46
schooldance:原來一戰時就有1985專線了 05/02 20:46
gn01914712:令人期待的好文 05/02 20:53
vt1009:難怪法國人肚爛軍人 尤其是那些將軍們 05/02 20:56
donkilu:剛剛細看了一下,貝當真是帥啊XDD 大家現在只記得維琪... 05/02 20:57
Bastain:推阿 05/02 21:01
kusowan:全領域泛用連續強化型機動兵器系統表示: 05/02 21:02
JosephChen:推 另外法軍行刑隊那張照片應該是在凡爾登(Verdun) 05/02 21:03
fetoyeh:法國人..... 05/02 21:15
allergy: 運氣全被100年前的那個外國人給用完了.... 05/02 21:37
ncyc:其實,貝當組織維琪政府也是替那些政客在收拾善後 05/02 21:39
durant1224:1:5的交換率..如果二戰時納粹空軍有此等交換率..早就把 05/02 21:43
durant1224:英倫三島吃下來了.. 05/02 21:44
darkdog0430:push~~~ 05/02 21:48
durant1224:愛國心替代軍餉??.法國最大的敵人不是德國..是法國政府 05/02 21:48
gfneo:推 05/02 21:53
LCAC:法兵那時應該會很想說:敵はパリであり,進め!!! 05/02 21:54
LCAC:大失血就算了 軍人跟政府頭腦又是如此......無言 05/02 21:55
LCAC:白白把整個世代的人推向忠烈祠 沒淪亡真的是奇蹟.....Orz 05/02 21:56
LCAC:話說回來貝當將軍原來有如此的功勳與過去 可惜晚年當了維琪 05/02 21:59
LCAC:政府頭子 算是多少又上了一課.....<(_ _)> 05/02 22:00
kurt1980:英國人好像很愛這樣搞...看看WW2那精美的Boulton Paul 05/02 22:05
kurt1980:Defiant... 05/02 22:06
vt1009:看二戰啟示錄開頭 難怪法國人聽到要打仗好像死全家一樣 05/02 22:11
PAULDAVID:回樓上,恐怕不是"好像"要死全家;是全家已經死過一遍了 05/02 22:32
Uber:無敵高盧人居然不衝鋒惹... 05/02 22:41
PsycoZero:貝當曾經很神,就跟戴高樂當總統時被法國人討厭一樣... 05/02 22:59
geosys:推 05/02 23:09
l81311i:當時法軍兵變如何封鎖住消息阿 德軍不趁勢進攻很可惜阿 05/02 23:46
tim1112:推 等這篇等好久 05/02 23:55
PsycoZero:德國人怕是誘敵吧 05/02 23:56
PsycoZero:另外JG一般不是聯隊嗎... 05/02 23:56
KoujikiOuji:大推 05/02 23:57
diechan:好文要推 05/03 00:05
PAULDAVID:回1813,靠英軍發動第三次伊普爾戰役轉移德軍注意力 05/03 00:09
LUDWIN:推 05/03 00:29
blakespring:居然看到軍線1985 05/03 02:26
eastpopo:法軍砲擊打爛他們進軍道路,同時也打爛了德軍反擊的道路 05/03 08:52
eastpopo:德軍若強行進攻只會讓自己陷入同樣的泥沼中... 05/03 08:54
chienjr:推 05/03 09:03
Waffen:推 05/03 10:08
mitsui0309:總覺得法國政府腦殘的程度跟現今的X政府有的拼!!! 05/03 11:04
NVK:別把作戰與治國混為一談吧 05/03 14:31
NVK:推這篇 05/03 14:33
Lions:這系列真的是超級好文! 感恩! 05/03 21:08
Calfstrong:推 05/04 00:20
slightwing:市面上專書也沒這麼詳細!!! 05/04 00:32
a39313000:推推看了好入迷阿!!!>< 05/04 02:32
cheng399:推推 05/04 03:41
reinherd:高仔大出書我一定買 05/04 08:33
bruce78131: 05/04 22:13
s0300453:原來無薪假是法國人發明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