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鯨吞蠶食的權力:中國形塑「南海屬於中國」的「既定事實」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436

 
八月上旬,東亞峰會熱鬧登場。其中,東亞峰會外長會和東協外長會的幾個涉及南海主權紛爭的國家,針對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工程,進行輪翻猛攻。東協外長會議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暗批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島行動。
日前出席東亞峰會的中國外長王毅。(圖片來源:BBC中文網)
「文攻」之外,場外「武鬥」從未停歇。六月,日本和菲律賓、越南個別在南海舉辦了軍事及人道救援演習;七月底,中國還以顏色,用「實兵實彈」對抗方式,在南海進行軍演。一系列你來我往的明爭暗鬥,把南海這道「冷飯」,炒得熱騰騰,餘溫猶存。
對於中國如何看待南海這片356萬平方公里的廣袤海域,三年多前,一位中國的國際關係智囊就曾在北京以「北冰洋」的案例告訴筆者,蘇聯和美國如何在一望無際的冰山底下和冰層之上,鬥爭數十年。如今,「北冰洋爭霸史」為中國處理南海議題上,提供部分啟發和借鏡。
美蘇的極地鬥爭史
論面積,1400萬平方公里的北冰洋是南海的3.7倍;論平均深度,約略相同,都在1200至1300米之間;最深處也差不多是5400米左右;論 戰略位置,北冰洋是連接歐洲、亞洲、北美洲的中心樞紐,只要橫越北極,北半球主要強國的距離縮短了2、3倍以上。以倫敦到東京的海運距離為例,若穿越北冰 洋,比通過蘇伊士運河的航線縮短約1萬海里。
早在1920年代蘇聯大革命期間,俄國就自稱擁有北冰洋的主權,於1921年創設海洋研究所,進行研究。爾後,蘇聯開始在北極冰層上,設立考察站,並稱北極冰層是蘇聯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的形容,熟悉嗎?)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也體會到北極的軍事戰略意義。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性,1941年,美國和丹麥共同在格陵蘭島上,建立了空軍基地。
1941年9月到1945年5月這4年內,美國、英國和蘇聯就接連開闢了從冰島到蘇聯北方港口「摩爾曼斯克」及「阿爾漢格爾斯克」的海上交通線,向蘇聯提供743艘運輸船的戰爭物資。一方面避開了德國U型潛艇的狼群戰術攻擊,同時也支援了蘇聯對抗納粹德國的戰爭。
然而,冷戰開始後,原本人道和戰爭援助的海洋,化身為煙硝味十足「冷戰場」。美蘇兩國在北冰洋分別部署了足以毀滅對方的戰略威懾力量,他們在北極戰 略競爭的激烈程度,遠高於其他地區。美蘇兩國在北極區周圍建造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場,讓北極區成為全球洲際飛彈最密集的區域。
同時,兩國潛艇的「沈默艦隊」,更為北極爭霸史增添更多傳奇事蹟。由於雷達和衛星科技突飛猛進,透過轟炸機或偵察機入侵對方領空,成為高風險的策 略。衛星偵察不到、聲納難以探測的北極冰層下,就成為美蘇潛艇十分活躍的場域。在長達40多年的冷戰期間,北極冰層下的潛艇角逐,十分火熱。
1979年冬天,美國攻擊潛艇曾成功匿潛入蘇聯的巴倫支海,尋測到一條連接蘇聯北方艦隊司令部和另一個海軍基地的電纜,並安裝竊聽器,獲取了大量十分具有價值的軍事情報和未來核子戰爭的計畫。
水下爭奪戰外,美蘇也在冰層上競逐設立觀測和考察站。主要目的在於監測北極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藉由長年對北極冰層、海底地形、大氣環流的研究,為美蘇兩國從事冰下偵察、通信和導航,提供重要資訊。
形塑「北極屬於蘇聯」的印象
此舉,蘇聯格外積極。蘇方對於北極海域的地質、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候鳥遷徙、各海域水深、海底狀況,陸地和冰面上的氣象狀況等,累積了十分豐富的資料。同時,蘇聯潛艇的極地航行次數,達到152次,比美國潛艇還多;蘇聯也透過極地航行過程,解決了冰下發射飛彈的瓶頸。
藉由各種積極、勢在必得的「插旗」,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楚澤涵曾撰文指稱,蘇聯亟欲對外形塑一個重要印象:北極屬於蘇聯,甚至出現和蘇聯相掛勾的「北極熊」說法,實是為地區霸權主義者張目:在邏輯上,把蘇聯和北極的概念融合一起。
時至今日,美俄在北極圈內的明爭暗鬥並未停止,包含加拿大和北歐四國也不甘示弱,無論是聯合軍演或極地科學考察都讓北極圈熱鬧烘烘。究其本質問題, 北極爭端之所以難以解決(和南海一樣),其癥結在於國際法和國際條約的不完善及適用性問題,特別是對北冰洋權益如何劃分,基本無據可循。
中國在南海主權競爭的北極經驗
北極爭霸史對中國而言,提供了寶貴的應對經驗和戰略思維。
國際法上,國家對領土取得和變更的傳統方式,主要有五種:先占、附屬、時效、割讓和征服等形式。對中國而言,對南海的「聲索」(claim)主要聚焦在「歷史先占」的層面上。至於周圍相關國家要求訴諸國際法庭仲裁處理,中國當然難以接受。
撇開「論法、論理」層次,在這片國家權益難以明確劃分的海洋上,80年代起,中國就已透過一連串先聲奪人、鯨吞蠶食方式,在南海爭議島礁上逐一建立 影響圈及控制權,以強大軍事力量做後盾,科研和探勘作前鋒,其手段諸如資源開發、科學研究、軍事演習和驅離、護漁行動、逐漸界定主權管轄權等形式呈現。
2012年的中國全國兩會期間,有政協代表曾提案設立「南海特別行政區」。據稱,當時中共早已私下敲定「黨委、政府、軍委、人大、政協」等五套班子的人選,只待行政區確立,即可走馬上任。
顯而易見,中國不僅要逐漸改變地面和海洋的實際情況,且要變更有關南海不同領土主張的概念認知。這些海洋或陸地區域多是重要戰略位置。若尚未控制 者,則一步步悄然掌控;有必要時,透過可控的有限衝突獲取;獲取後,再開發成穩固的控制區域,例如造島、修築建物、軍事設施或後勤基地。一旦進行行動時, 宛如中國已對某塊領土或區域,擁有不可質疑的主權。
長久下來,這些「刻意既定」的行為都將促使輿論或大眾認知,朝向符合中國觀點的方向發展,最終形塑起「南海屬於中國」觀感,和蘇聯形塑「北極屬於蘇聯」印象的操作方式如初一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