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說因為讀的是理工科系,所以過去對經濟議題懂的實在不多,因此這幾年來只要有空,都會強迫自己閱讀一些財經雜誌與經濟類的書籍,希望能補強自己的不足之 處。只是這幾年下來,總覺得台灣的財經雜誌充滿了一種短視近利,人云亦云的風氣,真正精闢有見地的分析報導少之又少,甚至有些文章的前半段與後半段就彼此 矛盾。比如說,這幾天讀了某周刊的封面故事,標題是「美國、東協聯手獵殺中國製造業-當世界工廠大遷徒!」就深深有這種感覺。這篇文章主要在談美國為了振 興經濟,如何利用各種手段讓製造業回到美國,再加上東協各國相對低廉的人工成本,讓過去的世界工廠中國,面臨了製造業大量流失出走的新困境。文章的前面四 分之三,詳列了各種進出口數據,並分析美國的經濟政策,來佐證論點,內容還算紮實。同時還引用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競選時的演說:「只有強化製造業,才能面對新世紀的挑戰。」來說明美國目前所採行的措施,正是歐巴馬最重要的經濟政見,也是歐巴馬尋求連任的最大政績。而且就目前的情況看來,不論歐巴馬是否能連任,隨著中國勞工成本的節節升高,這都將變成一個長期的趨勢。

但是有趣的是,這篇文章最後的結論,竟然是中國不再成為世界工廠後,台灣唯一的出路仍然是「繼續西進,投資中國」。對比文章一開始歐巴馬所說的「只有強化製造業,才能面對新世紀的挑戰。」 實在令人莞爾。當其它國家體認到製造業才是強國富民的根本時,更沒有資源、更沒有科技優勢的台灣,卻是在繼續鼓勵製造業的出走,而沒有想到台灣的薪資水準 不斷倒退,其關鍵點就在於製造業的不斷出走,造成台灣的產業空洞化。當美國無所不用其極的利用各種政策,讓較為技術性的工作回流美國時,台灣想的是如何讓 更有技術性的工作解禁外移到中國。當所有經濟數字都顯示,中國過去的外銷出口優勢已經面臨挑戰,可能因此陷入危機時,台灣想的卻是如何更緊密的與中國綁在 一起。文章中的論述是認為在這樣的出口危機中,台灣唯一的出路就是中國的內銷市場,但是這種論點不諦是「船要沉了,那我們擠到船的上層甲板應該會比較安 全」的思維,如果船真的要沉了,你擠到哪一層甲板都一樣會命喪大海的。
最妙的是,文章中提到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與南韓是如何面對這樣的危機。日本在幾年前就開始在東協各國佈局,文章中甚至提到一個例子,是日本玩具廠商在印尼設廠的情況,同時說到了當地工業區的一片榮景,與各國廠商紛紛準備進駐的情形。南韓則在磋商多年後,已經與美國簽訂FTA, 並且積極向歐洲叩關,在外銷歐美的佈局上已經佔有顯著的優勢。但是台灣呢?文章中對台灣的建議就是繼續加碼投資中國,而且還要更快,金額還要更多,才能趕 在船沉沒之前搶到上層甲板的好位置。這個有趣的邏輯似乎是在說,日本與南韓都是白痴,一看到中國有沉船的危機,竟然會笨到選擇去分散風險,而沒有想到要快 點擠到船的上層甲板去。只是如果讀者好好的想一想,應該都很容易判斷,日本與南韓的風險分散策略才是對,在這樣的危機中,台灣將未來全部押寶在中國的內需 市場上,風險是多麼的高。不用是經濟天才也能從過去的經驗裡學到一件事,如果中國真的爆發經濟危機,那中國的內需市場也一定會大幅衰退,這時孤注一擲的台灣就會被綁在這條沉船上,一起完蛋。
許 多「大中國論者」讀到這裡,一定又會開始跳起來說「難道要與中國斷絕一切的經濟往來嗎?」並且開始出現幻想式的極端論述,指控提出警告的人是「鎖國心 態」。但這其實無助於台灣真正走向世界,分散風險。中國當然有可能千秋萬世繁榮昌盛,只是這樣的機率會有多大?相反的中國在高速發展一段時間後,進去衰退 期,這樣的機率絕對高的多。台灣其實不是沒有看到這樣的危機,而是台灣目前就像一個不信邪的激進賭徒,固執的不斷押注同一個號碼,而不願意分散風險,尋找 另外的可能機會。這種賭徒最常見的下場就是傾家蕩產。台灣未來如果沒有先亡於重大核災,大概也是這種下場吧。
sophist4ever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留言(97) 引用(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