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於 9月 10, 2015
總統馬英九的募兵制政見二度跳票,再度掀起社會對台灣兵役制度的爭辯。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文政近日在〈國防部認輸才有再戰機會〉 (link is external)一 文指出:「若青年感受到國軍是其人生發展的跳板,能培養其專業競爭力,這四年役期就如同領薪水的人生學習。不僅年輕人加入國軍的誘因可提高,國軍也能成為 國家培養高競爭力人才的場域。當退伍的步兵營營長是企業爭相延聘的經理人時,當退伍的通信兵馬上成為認證技師時,當退伍軍人不再只是大樓保全──而是資安 保全時,年輕人就可以看到從軍的希望與願景」。
陳教授的論點,和以色列國防軍的建軍理念有著不謀而合的相似之處:軍隊不只是保家衛國的戰爭機器,而是一座綜合性、培育尖端科技人才的培訓基地。
建國67年來,以色列幾乎每十年就爆發大戰爭;每隔數年,就發生中小型戰役;每年和巴勒斯坦的矛盾不計其數。因缺乏海域、谷地或山陵的天然屏障,以 色列必須面臨敵軍長驅直入的險境。因此,以色列國防軍的價值守則第一條,就告訴所有新兵:「以色列經不起打輸任何一場戰爭」(Israel cannot afford to lose any wars)。
要建立強悍的部隊,不只是整軍備武,更重要地,以色列國防軍還擔負起訓練和教育的兩大功能。建國初期,歷經慘烈的獨立戰爭後,以色列政府認知「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開始制訂出「以軍隊為基地,向全國服務」的高技術人才培訓政策。
以色列國防軍一方面把軍隊打造為「科技研發基地」;另方面,藉由軍隊強大的科技實力,寓學於軍,廣泛培育各類技術人才,積蓄後備部隊的實力。這些後 備軍人回到社會,旋即成為新創企業、科技公司求之不得的人才庫。《新創企業之國》一書曾比喻,以色列國防軍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一所堪比美國普林斯頓、耶 魯、哈佛等世界級高等學府的教育機構。
以色列高中生還未到18歲入伍前,許多人關心的,不是如何延緩兵役或逃避兵役,而是準備或思考如何進入國防軍的菁英單位。當中學生一進入高二或高三,以色列國防軍就會到學校開始挑「貨色」。學生們開始接受不同部隊單位的選拔、徵才和培訓,確保軍隊的優質人力素質。
某些重要的軍事菁英單位還有優先權,挑選出最好的人力資源。選定的高中生會進行到初選,由特殊菁英部隊發掘學生的專業技能、資質,或家長的收入和背 景;其次,測試學生的不同專業能力,諸如電腦技能、語言、數理,甚至社交能力。但故事還沒結束,被挑中的學生還要向部隊交待其交友關係和親友網絡。最後才 由這些菁英單位挑選出「人中龍鳳」。
「塔皮優」(Talpiot)就是這類的「極菁英」人才庫。以色列傑出教育中心(Israel Center for Excellence through Education)執行長艾肯(Arnon Ikan)曾告訴筆者,每年以色列國防軍都會從全國高中生裡,篩出1%的頂尖學生(約800至1000名),送去參加「塔皮優」選拔。
這數百位高中生必須接受心理和智力測試,並通過最艱深數理測試,最後只剩下不到10%;最後的10%還要再接受為期2天的人格和能力集中測驗,最後 留下來的,只剩下50名;這50名全以色列最聰明的高中生,不需像其他高中生一樣,投入到實戰部隊。以色列國防軍和希伯來大學合作,讓他們進行為期41個 月的科技和創新培訓,訓練軍事問題的跨部門解決能力。
「塔皮優」成員必須服役6年、在希伯來大學接受3年的學術訓練,取得數學或物理學位後,分發到各軍種。這群「菁英中的菁英」全是以色列最頂尖科學家和優秀創業家的儲備人才。
此外,在特拉維夫市郊的「電腦暨資訊系統中心」(Center of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和旗下的「程式培訓學院」(School of Programming),也是一座龐大的軍民兩用人才培訓基地。
這座學院培育出許許多多軟體工程師,配合各軍中單位,進行戰略(術)研發、軍事和管理體系。在中心裡,部隊鼓勵成員,勇於突破傳統和創意思維,培育更開闊的胸襟,思考宏觀事務。
為何以色列軍隊如此積極培育人才?原因不難理解:部隊裡擁有許多高科技精密設備,必須由高素質人力才得以運作。換言之,以色列國防軍-如同陳文政教授對我國軍的期盼──「成為一座國家培養高競爭力人才的場域」。
這群高競爭人力一旦退役後,都成為以色列新創公司極為重要的幹部和創業者。不少科技公司一得知應徵者來自某些特殊部隊或單位,開出比平均高出兩、三倍的薪資,都是司空見慣的故事。
筆者曾認識一位在軍中服役20年的40多歲軍官。他退役後,旋即應徵一份以色列的國際型企業。該企業主管得知該軍官的專長和受訓背景後,毫不考慮, 立馬邀請他加入,成為中高階經理人。不難想見,以色列軍隊培養出的高競爭人才所帶來的高收益,是以色列年輕人極力擠破頭,參與以色列軍隊的其中一項主因。
說了這麼多「實然面」,著重了以色列軍隊的實用性和產業的高度接軌。但真正的核心卻是精神面。
以色列人把從軍視為一種榮譽感。這種榮譽感是由紀律、明確的價值觀、堅定不疑的國家認同所組成。以色列人從上到下,都把「國家生存」視為每個公民必須承擔的責任,必要時必須犧牲工作、假期、財富,甚至生命。
因為,以色列人認知,承平時期絕非憑空掉下來,必須靠強大實力(無論是軍事或科技),才能嚇阻敵人的進逼。一旦缺少這些精神戰力和國防意識,強調再多的高科技武器、退役後的人生收益,都將只是空中閣樓,經不起考驗。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文政近日在〈國防部認輸才有再戰機會〉 (link is external)一 文指出:「若青年感受到國軍是其人生發展的跳板,能培養其專業競爭力,這四年役期就如同領薪水的人生學習。不僅年輕人加入國軍的誘因可提高,國軍也能成為 國家培養高競爭力人才的場域。當退伍的步兵營營長是企業爭相延聘的經理人時,當退伍的通信兵馬上成為認證技師時,當退伍軍人不再只是大樓保全──而是資安 保全時,年輕人就可以看到從軍的希望與願景」。
陳教授的論點,和以色列國防軍的建軍理念有著不謀而合的相似之處:軍隊不只是保家衛國的戰爭機器,而是一座綜合性、培育尖端科技人才的培訓基地。
建國67年來,以色列幾乎每十年就爆發大戰爭;每隔數年,就發生中小型戰役;每年和巴勒斯坦的矛盾不計其數。因缺乏海域、谷地或山陵的天然屏障,以 色列必須面臨敵軍長驅直入的險境。因此,以色列國防軍的價值守則第一條,就告訴所有新兵:「以色列經不起打輸任何一場戰爭」(Israel cannot afford to lose any wars)。
要建立強悍的部隊,不只是整軍備武,更重要地,以色列國防軍還擔負起訓練和教育的兩大功能。建國初期,歷經慘烈的獨立戰爭後,以色列政府認知「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開始制訂出「以軍隊為基地,向全國服務」的高技術人才培訓政策。
以色列國防軍一方面把軍隊打造為「科技研發基地」;另方面,藉由軍隊強大的科技實力,寓學於軍,廣泛培育各類技術人才,積蓄後備部隊的實力。這些後 備軍人回到社會,旋即成為新創企業、科技公司求之不得的人才庫。《新創企業之國》一書曾比喻,以色列國防軍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一所堪比美國普林斯頓、耶 魯、哈佛等世界級高等學府的教育機構。
以色列高中生還未到18歲入伍前,許多人關心的,不是如何延緩兵役或逃避兵役,而是準備或思考如何進入國防軍的菁英單位。當中學生一進入高二或高三,以色列國防軍就會到學校開始挑「貨色」。學生們開始接受不同部隊單位的選拔、徵才和培訓,確保軍隊的優質人力素質。
某些重要的軍事菁英單位還有優先權,挑選出最好的人力資源。選定的高中生會進行到初選,由特殊菁英部隊發掘學生的專業技能、資質,或家長的收入和背 景;其次,測試學生的不同專業能力,諸如電腦技能、語言、數理,甚至社交能力。但故事還沒結束,被挑中的學生還要向部隊交待其交友關係和親友網絡。最後才 由這些菁英單位挑選出「人中龍鳳」。
「塔皮優」(Talpiot)就是這類的「極菁英」人才庫。以色列傑出教育中心(Israel Center for Excellence through Education)執行長艾肯(Arnon Ikan)曾告訴筆者,每年以色列國防軍都會從全國高中生裡,篩出1%的頂尖學生(約800至1000名),送去參加「塔皮優」選拔。
這數百位高中生必須接受心理和智力測試,並通過最艱深數理測試,最後只剩下不到10%;最後的10%還要再接受為期2天的人格和能力集中測驗,最後 留下來的,只剩下50名;這50名全以色列最聰明的高中生,不需像其他高中生一樣,投入到實戰部隊。以色列國防軍和希伯來大學合作,讓他們進行為期41個 月的科技和創新培訓,訓練軍事問題的跨部門解決能力。
「塔皮優」成員必須服役6年、在希伯來大學接受3年的學術訓練,取得數學或物理學位後,分發到各軍種。這群「菁英中的菁英」全是以色列最頂尖科學家和優秀創業家的儲備人才。
此外,在特拉維夫市郊的「電腦暨資訊系統中心」(Center of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和旗下的「程式培訓學院」(School of Programming),也是一座龐大的軍民兩用人才培訓基地。
這座學院培育出許許多多軟體工程師,配合各軍中單位,進行戰略(術)研發、軍事和管理體系。在中心裡,部隊鼓勵成員,勇於突破傳統和創意思維,培育更開闊的胸襟,思考宏觀事務。
為何以色列軍隊如此積極培育人才?原因不難理解:部隊裡擁有許多高科技精密設備,必須由高素質人力才得以運作。換言之,以色列國防軍-如同陳文政教授對我國軍的期盼──「成為一座國家培養高競爭力人才的場域」。
這群高競爭人力一旦退役後,都成為以色列新創公司極為重要的幹部和創業者。不少科技公司一得知應徵者來自某些特殊部隊或單位,開出比平均高出兩、三倍的薪資,都是司空見慣的故事。
筆者曾認識一位在軍中服役20年的40多歲軍官。他退役後,旋即應徵一份以色列的國際型企業。該企業主管得知該軍官的專長和受訓背景後,毫不考慮, 立馬邀請他加入,成為中高階經理人。不難想見,以色列軍隊培養出的高競爭人才所帶來的高收益,是以色列年輕人極力擠破頭,參與以色列軍隊的其中一項主因。
說了這麼多「實然面」,著重了以色列軍隊的實用性和產業的高度接軌。但真正的核心卻是精神面。
以色列人把從軍視為一種榮譽感。這種榮譽感是由紀律、明確的價值觀、堅定不疑的國家認同所組成。以色列人從上到下,都把「國家生存」視為每個公民必須承擔的責任,必要時必須犧牲工作、假期、財富,甚至生命。
因為,以色列人認知,承平時期絕非憑空掉下來,必須靠強大實力(無論是軍事或科技),才能嚇阻敵人的進逼。一旦缺少這些精神戰力和國防意識,強調再多的高科技武器、退役後的人生收益,都將只是空中閣樓,經不起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