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那種跟你保證一國兩制,五十年制度不變,結果沒十年就全部都變的,根本連考慮都不必考慮,戰到底就對了。

https://www.facebook.com/sophist4ever/posts/539961852872419

天國讀書會


是說長期以來,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都擁有極其暴虐的形象,史書上也的確不止一次記載了蒙古鐵騎在打敗敵人以後,血洗屠城,男女老幼全部殺光的恐怖行為,但是有趣的是,在這種形象之外,在某些蒙古史專家寫的書中,又會提到蒙古統治時期並不如我們後代所想像的那樣,相反的,蒙古帝國的治理態度相對開明寬容,比如賦稅極低,各民族擁有宗教自由,極力保障商業與交通安全,甚至還說蒙古軍其實極力避免作戰,完全不像那種我們印象中,那種習慣以戰養戰,四處掠劫的蒙古遊牧軍團。
.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落差,哪一方說的是對的,蒙古帝國的統治到底是暴虐還是寬容??目前最有趣的理論是,這兩個形象其實都是對的,是蒙古帝國的一體兩面,而且還是成吉思汗故意塑造出來的,而這一切就要從蒙古軍的本質說起。蒙古軍這種遊牧民族軍團最大的弱點,就是在人數上遠遠比不過農耕帝國,特別是大型農耕帝國通常可以蓄養大量軍隊,甚至在戰況危急時,進行特別動員。這都是遠離家鄉作戰,以遊牧為經濟基礎的蒙古人,所無法望其項背的,因此蒙古軍最大的弱點就是人數總是處於劣勢。
.
而成吉思汗要彌補這樣的人數劣勢,採用的第一個方法就是高度重視機動力,將遊牧民族的特點發揮到極致,所以蒙古士兵一個人往往擁有三、四匹馬,可供行軍作戰時輪流換乘。而第二個方法就是,避免硬碰硬的決戰。是的,蒙古軍是非常避免直接大軍團作戰、特別是攻城的,因為這對人數總是處於劣勢的蒙古軍來說,非常不利。那如何在避免作戰的情況下,讓敵人自己投降,靠的就是恐怖戰術了。成吉思汗使用的是一手善意招降,一手恐怖威嚇的策略,也就是在開戰之前,就盡全力招降敵方,絕不輕易兵戎相見。
.
這種策略要有效,就要有兩個配合的因素,第一就是要言而有信,投降不止可保全城平安,而且還有額外的利益,而且蒙古人還會保證絕對不會食言。第二也是言而有信,但是卻是保證如果不願投降,蒙古人破城以後一定進行大屠殺,男女老幼全不放過。蒙古人執行這樣的政策非常徹底,最早放棄抵抗,馬上與蒙古人結盟的畏兀兒人,在蒙古帝國中可謂吃香喝辣,是第一級的盟友。女真人建立金國時,大量收編被擊敗的遼國部隊,這些契丹人在後來遇到蒙古軍隊勸降時,大概想了三秒就決定不要拿自己的全家姓命開玩笑,開城迎接蒙古軍,導致金國快速地潰敗,而契丹人後來也成為蒙古的重要盟友。
.
成吉思汗非常重視這種「言而有信」,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最有效的政治「廣告」,他一向善待乖乖開城投降的人,蒙古人本來就少,根本無法全面管理他們所佔來的大片土地,往往只能象徵性地駐紮極少量的軍隊。成吉思汗通常只要求三件事,第一是保證該區的交易與交通安全,因為蒙古人高度重視商業貿易。第二是該交的稅記得交,而且稅往往還不重,以鼓勵商業發展。第三是尊重大汗,不要搞叛變。除此之外,你們愛信什麼教,就信什麼教,愛幹什麼就幹什麼,一切照舊,蒙古人沒有人力去管,也根本不想管。但是先說好,如果一旦有人叛亂,蒙古大軍來了,就是全部殺光,男女老少一個不留。
.
所以說為什麼蒙古帝國會將人種分為四等人,這其實與投降結盟的先後有很大關係,也是蒙古人「言而有信」的表現。蒙古諸部最先加盟成吉思汗,是創業時的夥伴,因此地位最高,至於前面說到的畏兀兒人,也是早早就與蒙古結盟,因此色目人的地位第二高。而同樣是漢人,北方在金朝統治下,先一步投降的漢人們,其地位就是第三高,而南方在南宋統治下,一直頑抗到底的漢人,也就是後來被稱為「南人」的這些人,其地位就最低,因為蒙古人給過你機會投降,只是你不肯投降,還跟蒙古大軍打了這麼多年的仗,沒有全部屠城血洗,那已經算是忽必烈太過佛心,沒有徹底貫徹成吉思汗的恐怖政策了。
.
這種恐怖與寬容併存的策略,就是蒙古人可以快速擴張的關鍵原因,多數的民族不會與蒙古人周旋到底,因為開城投降後的生活說不定比過去更好,而少數因為各種理由決定與蒙古人戰到底的國家,蒙古人也的確實踐了他們戰前的諾言,在破城以後,進行了非常恐怖的屠殺。同時蒙古人也從不避諱自己的暴行,甚至有心讓別人看到不開城投降的下場。成吉思汗的這種策略在當時是極其有效的,因此人數並不多的蒙古大軍,成了恐怖的代名詞,而早早就決定開城投降的民族,則成了蒙古軍繼續擴張領土的盟友與幫手。
.
所以蒙古帝國到底是恐怖暴虐,還是寬容自由,就看你在接到蒙古大軍的勸降書時所做的決定了。不過這整篇文章的重點劃在,這種策略之所以有效,在於成吉思汗的誠信,在於蒙古人說到作到的性格。至於那種跟你保證一國兩制,五十年制度不變,結果沒十年就全部都變的,根本連考慮都不必考慮,戰到底就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