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身為有錢人,錢會如何影響行為?

http://tedxtaipei.com/articles/paul_piff_does_money_make_you_mean/

身為一個有錢人,錢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社會心理學家保羅‧皮福(Paul Piff)以有力的例證,說明這樣的情況-不太妙。
Paul Piff

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Piff在TEDxMarin的演講中表示:「一個人的財富水平上升後,會變得比較沒有同情心,而且覺得他們應該得到更多,更重視自身利益。」皮福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有錢的人較容易把貪心和自私的行為合理化,不但減少對社會有利的行為,當他們覺得有需要時,還可能做出欺騙或觸法的行為。

研究結果並非批判

這些研究結果並不是要用來控訴有錢人。皮福說:「我們生活中的每分每秒,都在為了某天能把私利置於他人利益之前而努力。」他表示,這其實就是追求「美國夢」所造成的結果。然而,美國現階段嚴重的貧富差距令人憂心,富有會讓私利的問題持續存在,貧富差距因此可能越來越大。
好消息是,要改變富有所造成的自私心態並不困難。皮福表示:「只要有一點點指引,就可以修正有錢人的同理心。」只要稍微提醒他們合作和群體關係的裨益,就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除了影片外,我們也來看看皮福的其他研究發現吧!
發現一:人佔優勢時,會說服自己這一切本來就是應得的。
研究過程:皮福在柏克萊大學的研究中,找來100對互不相識的人玩大富翁。他們以擲銅板的方式,決定誰可以當比較有錢的玩家。有錢的玩家一開始就有兩倍的錢,走完一圈的薪水也是兩倍;另外,他們一次可以擲兩個骰子,所以走得比較快。皮福透過攝影機觀察這兩個玩家進行遊戲時的行為。
研究發現:有錢的玩家在移動棋子時比較大聲,而且會擺出橄欖球員觸地得分時的興奮手勢,他們甚至會吃更多身旁的脆餅,而且變得比較沒禮貌。此外,有錢的玩家對這種情況的理解會出現嚴重偏差,他們會高談如何獲勝,即使遊戲的設計就是要讓他們穩操勝券。皮福說:「這個觀察清楚地顯示出他們如何合理化自己的優勢。」
發現二:賺比較少錢的人比較慷慨。(小規模的觀察法)
研究過程:皮福把富有跟貧窮的人請到他的實驗室,給每個人十元美金,並告訴他們,他們可以自己保留這十元,也可以和陌生人分享一部份。
研究發現:年薪低於兩萬五甚至一萬五美元的人,比年薪落在十五萬至二十萬美元的人,多分享了44%的錢給陌生人。
發現三:賺比較少錢的人比較慷慨。(大規模的觀察法)
研究過程:《慈善紀事報》透過美國國家稅務局的資料,研究在2008年,年收入高過五萬美元的家戶,然後根據他們居住地和郵遞區號,繪出他們的捐款圖表。
研究結果:年收入在五萬到七萬五美元之間的家戶,平均捐出收入的7.6%做公益;而年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家戶,平均捐4.2%的收入。而有錢人如果居住在家戶經濟狀況差不多的地方─也就是住在比較富裕的社區,會比住在經濟狀況落差大的社區住戶,捐得更少。另外,位在年收入大於兩萬美元的家戶比例超過40%的社區中,家戶平均只捐出2.8%的收入。
發現四:有錢人比較常忽略行人
研究過程:加州規定車子必須停下來等路人走過。皮福請測試者在車子經過時,就走向斑馬線、準備過馬路,他則在一旁記錄。
研究結果:越昂貴的車,越不常停下來等行人─也就是說,他們比較可能違法。沒有一輛平價車觸犯規定;反之,則有近乎50%開著所謂名車的車主,完全忽略正準備要過馬路的行人。
發現五:貧窮會妨礙認知功能
研究過程:哈佛教授穆來桑納、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沙福爾及其團隊在幾個月前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研究農夫收成前一個月(未有收入前)及收成後一個月(收入進帳時)的心理狀態,之後他們再分別訪問有錢人跟窮人是如何看待「金錢」,藉此了解他們的認知行為。
研究結果:穆來桑納在紐約時報中表示,同樣一位農夫,收成前的表現較收成後差,而且不是只差一些:他們的智商在收成前會比平常低9到10分,就跟整夜不睡所造成的影響一樣。另外,這份研究還發現,窮人在思考財務問題時,表現得很差;有錢人則完全不受影響。
發現六:比較窮的人更有能力解讀他人的臉部表情
研究過程:2010年,舊金山大學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們找了超過300位來自富裕或是貧困家境的人,並請受測者藉由分析照片中人物的臉部表情以及陌生人受訪時的表情,來辨識那些人物的心情。
研究結果:家境貧困的人較有能力解讀別人的臉色,也就是說,他們具有較高的情緒智商(情緒智商:分辨他人情緒的能力)。家境優渥的受試者,其判斷能力雖然較差,但如果請他們想像自己是比較窮的人,其判別他人情緒的能力會馬上提升。

Paul Piff: Does money make you mean?
原文網址:http://blog.ted.com/2013/12/20/6-studies-of-money-and-the-mind/

撰稿:Raque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